冯悦:热捧“聪明药”是笔糊涂账
作者:冯悦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5月17日,港媒称,内地高考将至,有黑心商家看准商机,在网上贩卖“聪明药”,宣称药物可提升学生集中力和记忆力,使学生取得佳绩,吸引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热捧。(5月 17日 参考消息网)
高考是众人争过的“独木桥”,历来受到国内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当事者的学生和家长更希望竭尽所能顺利“过桥”。因此,一切能提高成绩的方法都让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才让那些以“提成绩”为幌子的商家大有可乘之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庭乃至社会的殷切期盼。学生数十载的寒窗苦读,也希望在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因而,想临门一脚能够踢得漂亮,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合理规划学习计划和正确运用学习方法上,用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来打好这场“持久战”。万万不该自乱阵脚、失去理性,不信自己的努力拼搏,而去轻信所谓的“聪明药”是灵丹妙药,孤注一掷,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依笔者看,这样求得的“聪明药”实则是碗“迷魂汤”。不仅医不好脑,健不了智, 涨不了成绩,反倒容易让学生功亏一篑、半途而废,对“聪明药”产生依赖,存在侥幸心理,以为按时服了“聪明药”就可以万事大吉。可事实却是商家所谓的“聪明药”,是用于治疗抑郁症和过度活跃症的药物,长期服用对头脑和神经有害。可见,“聪明药”名不副实,与其买“聪明药”求聪明不如技高一筹,才能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父母的期盼之心、良苦用心,不该成为黑心商家利用的弱点。商家盈利的商机,不该牺牲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利益。虚假夸大的宣传,不该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之下还能大行其道。学生和家长理应把宝押在自己身上,不能病急乱投医,怎能在该聪明的时候犯了糊涂?商家应心存良知,诚信为商,不能拿消费者开玩笑。监管部门还需加强管理,完善立法,普及科学宣传。
“聪明药”的热捧,绝不是一时之需。对“聪明药”的需求,并非说明了对智商的高追求,恰恰暴露的是大众似智而愚的“硬伤”。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吴雪萌:没公车不下乡,治腿软还需制度硬
李兆清:关怀贫困儿童,不能光靠“社会妈妈”
曲征:“撸袖献血”为济南增添靓丽风景
侯文学:换硬币调戏警察,莫把法治当儿戏
苗凤军:银行ATM吐出练功券谁是谁非需弄明白
礼让行人的司机该不该被赞扬?
李云勇:保留“单人校”是弘扬法治精神
李兆清:繁荣儿童文学,助力儿童精神成长
李云勇:“扔鞋门”是违法对抗缺德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