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学文:“三条线”绘就南通发展路线图
作者:裴学文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沪苏通铁路于2020年7月1日通车,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也是京沪第二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沪苏通铁路迎来“两周岁”,让始终亟待跨江发展的南通,从跨越天堑,到全方位融入苏南、对接上海,一路向南!
沪苏通铁路是一条串联城市的“交通线”。沪苏通铁路北起南通市,向南经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跨越长江,经苏州市的张家港、常熟、太仓市,终到上海市嘉定区,全长143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小时。沪苏通铁路对于江苏而言,铁路出行路径实现了“曲线变直线”,其中既有雪中送炭,更有锦上添花。不仅让苏州下辖的张家港、常熟、太仓市融入到我国的高铁运输网中,更是结束三市不互通火车的历史,还让内陆城市“沿海化”,结束扬州、泰州等苏北城市至上海、浙江等需在南京中转的流程。对于上海而言,不仅彻底改变上海长期以来只有向西、向南的铁路网格局,还实现了与东部沿海城市铁路线的贯通,有助于上海向南通及苏北地区乃至北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功能,为南通与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统筹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更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沪苏通铁路是一条衔接发展的“经济线”。阡陌交通,纵横交错,沪苏通铁路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铁路串联起中国第一大经济城市上海、中国第一经济地级市苏州和GDP突破万亿的南通三市,打破了南通与上海的时空距离,也推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交融互通。铁路部门为满足南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南通海安地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间每周开行“点对点”海铁联运班列。通过不断优化内部生产组织方案,进一步协调能力做好资源配合;通过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提升联运服务质量;通过调整货物运输费用,进一步助企纾困降低当地企业外贸成本。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年来,对整个区域具有极大的推动性和示范性作用。两年来,南通凭借沪苏通铁路向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开行“点对点”海铁联运班列1609列、发送12.87万标准箱,目前开行密度增至每周15列,年增长在35%以上。南通致力于对外加强连接,不仅让整个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地完善,更推动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促进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沪苏通铁路是一条人民向往的“幸福线”。如今,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的不断完善,已经初步解决百姓出行和交通运输不畅的的难题。沪苏通铁路的开通运营,将南通至上海的旅行时间由原来3.5小时压缩至63分钟,催生出“沪通同城生活”的发展模式。对于南通来说,铁路部门安排沪苏通铁路单日开行多达147趟,平均每7分钟开行一趟旅客列车;同时根据潮汐客流情况,动态调整列车开行对数;以及推出定期票和计次票,让人民出行的脚步越来越快。铁路部门通过持续优化客运供给,既缩短了南通与上海的时空距离,又让沿线群众坐上高铁,奔向幸福的远方。
道路通,百业兴。铁路通达之地不仅促进沿线城市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沪苏通铁路一期工程的开通运营,让曾经的“交通节点”嬗变到如今的“交通枢纽”,相信建设中的沪苏通铁路二期工程,必将串起更多人民的幸福生活,为长三角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周志宏:整治好评返现 是该用“重典”的时候
殷建光:把周劼炫权炫富作为反面教材吧!
“十件大事”彰显中国文化浩荡前行文明正澎湃
张天放:党员干部“沉下去”基层治理“强起来
曹灿辉:别让暑期社会实践成“收集”盖章实践
袁文良:让考公考编培训课程走下神坛
艾才国:暑期学生整容勿盲目跟风
李蓬国:在朋友圈炫富秀权真是“普通员工”所
封思彤:“拉姆案”向家暴者再次敲响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