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勇:谁来惩处失信的征信机构?
作者:李云勇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1月7日《南方日报》刊文《当信用处处可用,你的信息安全吗?》:1月5日,是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八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一周年。信用已经渗入到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也成为专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信用”飞入寻常百姓家。说实话,我不担心民众个人失信问题,因为有的是法律对付失信民众,比如,刘月曾是广东一家知名高校的教授,因为沉迷于股市,她不但亏掉了自己的四套房产,还欠下200万元。为了“翻身”,她办理了8张信用卡,欲用“以卡养卡”,透支60余万元。近日,法院以犯信用卡诈骗罪,判处刘月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1月12日《广州日报》)
我担心的是征信机构失信问题。数十年来,经常收发员工信用卡账单,跟员工办理房贷、车贷等手续打交道,有时一天收发80多张信用卡账单,见过了失信民众被高额索要利息,律师函催还,家长垫付等事情。看上去是民众个人失信,其实,这当中也有征信机构的失信问题,民众失信受惩处,如何惩处失信的征信机构,相关制度近乎空白,相关问题一直困扰我多年。
征信机构失信的可能性。既然自然人会失信,相关征信机构是人组成的,相关征信机构当然也可能失信。这是有大量事实为证的,比如某些地方塌方式腐败,有些机构涉嫌单位犯罪,2015年跨国追逃的就有不少金融机构等人员上红色通缉令,这些机构和人员,都有可能是征信数据采纳的重要参与者,他们自身不正,提供的征信信息当然有可能弄虚作假,岂能随意采信?
征信机构失信的危害性。朋友因为人情难却,办理了信用卡,从未使用,欠了20元卡费,之前办理好的房贷手续因为这20元全部作废。相关机构提供的信息错误,不加核实,不及时删除,让民众成为涉嫌违法人员,寸步难行。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个人失信危害有限,如果金融机构等一切征信机构狼狈为奸,或不负责任,征信机构失信却可能危害更多的人,甚至整个社会。
征信机构失信完全有可能性,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个人信用可以轻易破产,凭啥征信机构不可以信誉破产?如何来管理失信的征信机构?如何让征信机构不错路狂奔?
让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机构自查自纠?这是一条常见路径,但是仅有自查自纠是不行的,很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一些征信机构频发低级重复错误案例,佐证了自查自纠的局限性。
怎么处置失信的征信机构?如果民众因为20元欠账就办不到房贷,按照对等原则和要求更严原则,失信的征信机构就不能原谅,必须坚决淘汰出局。金融机构滥发信用卡,很多经济尚未自立的人都有多个信用卡,动用律师函等手段逼使家长偿还“高利贷”,涉嫌泄露民众信息等,在民众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如此“抢钱”,是不是该有淘汰的措施?
如何淘汰失信的征信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说了算?不能由他们独家说了算。想想商务部原巡视员郭京毅立法腐败案,想想证监会等机构查处的内鬼,焉知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内部不会腐败呢?信用问题,既然事涉数亿民众切身利益,岂能民众没有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等权利呢?淘汰失信的征信机构,当然应该增加有力的民众监督机制。
如何限制征信机构的扩权?1月12日《京华时报》刊文《警惕征信系统成政府部门扩权工具》:把什么都与个人征信系统绑到一起,俨然成为当下公共管理的一大特色。如一些地方政府把交通违法纳入信用体系,业主拒缴物业费行为纳入征信系统,浑然不管是否符合法治原理和遵循法治程序。必须发挥立法法等作用,强力制止政府等随意扩权行为。
征信机构失信,社会已不鲜见。民众个人失信,重罚,寸步难行,那么失信的征信机构或者相关当权者,谁来监督?谁来处罚?谁来领罚? 如何处罚,是不是不应成为空白,有可行的、强有力的操作措施呢?看看失信的民众一个个遭受惩罚,惩处失信的征信机构,还能靠边站吗?是不是应该提速呢?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刘义杰:为避免谣言发生,互联网企业该做些啥
郭喜林:张一弓先生去世是“文学豫军”重大损
侯文学:银行不能拒收零辅币
周歌:“打110寻刺激”,公共资源岂容戏弄?
胡海军:公共场合的错别字为何总能成新闻?
梁江涛:《非诚勿扰》应直面“割肉”之痛
与圈内知己恋爱的刘翔,这次很靠谱
充气娃娃充当副驾驶,能保平安?
朱波:榜样是说服,示范是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