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还原错乱称呼要破除“官本位”思想
作者:赵俊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在东北不少地级市,局下面的科长都叫“处长”,某某市办公室非要叫办公厅,而且名正言顺印到名片上,生怕对方把自己看低了。鞍钢原董事长张广宁在一次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慨:“央企再大也是企业,科长再小,也是官员。”(11月2日《人民日报》)
“科长再小,也是官员”,可想而知,如今的官员们是多么在乎自己的官职,开口闭口的“称呼”对官员们的仕途有多么重要。所以宁可往“高处”叫,抬升自己,也绝不能让对方把自己看低。官员们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总得想法设法提醒别人自己的等级。
而对于下属来说,称呼若不合适,轻则迎上一张冷脸,重则让对方心生怨怼。“称呼”遂成为官场文化中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善钻营者每日揣摩“上意”,适时而出、伺机而动,对于溜须拍马、攀附交情简直比手头的业务还要上心。
不得不说,今天领导称谓也成了门“学问”,已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如果不当面叫上级“老板”、“老大”,私下里也得多多少少带上点江湖习气,似乎如此便能见出官场豪情。
官场称呼得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不论正副职,都不可直接叫傅局。这样叫正职领导,降低了正职领导级别;叫副职领导,显得别有用心。至于领导姓贾,更不可能叫姓+职务,要么直接叫职务,要么就叫名字加职务。
称呼职务并不代表着要突出领导的特殊身份,而是要明确领导的权责。而现在官员们为了所谓的面子,不惜抬高自己身份,博得好的荣誉和光环。下属们也只能无奈,学习这门“称呼”的学问。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
“官本位”的意思是把官衔和级别视为一般等价物,并以此作为价值尺度去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确定应该享受的待遇。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化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左右着社会各界知人论世的舆论导向,成为对人身份认定和价值评价的主要指标。
行政级别和官位高低成了衡量单位和个人社会地位高低、作用大小的参照物,级别,成了人的价值尺度,由此催生了单位忙着升格,个人忙着跑官的种种现象。那些与官级不沾边的工作岗位,也要比照行政级别,定出官级,唯其如此,才证明其价值
由于“官本位”的意识,多数领导干部们觉得称呼满足了其对财富、权力的心理需求,因而对官位称呼乐此不疲。但这样的意识不仅害人害己,也误党误国,既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又抑制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思想解放,因而必须坚决予以破除。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王东颖:我们应该留住舌尖上的记忆
曾德凤:渴望被骂
女子被偷埋怨路人,这事究竟怪谁?
深圳数十万房产信息泄露,必须依法问责
侯文学:老年人,切忌占小便宜吃大亏
李云勇:企业有权解聘超生员工
张楠之:嫌弃群众手脏的副县长有多干净?
郑文芝:“双11”要谨防诈骗陷阱
曾德凤:一不小心便成了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