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勇:失去“寒冬”,造就不了真正的新闻人
作者:李云勇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11月8日,凤凰网评论部刊发评论《真正的新闻人不会有“寒冬”》:
在媒体格局流变、行业洗牌的过程中,确实有些媒体式微、衰亡,可还有很多好的媒体和媒体人,在哗变中不渝坚守,真正秉承了那些责任,到头来,也在历经大浪淘沙后仍闪亮发光。他们给了理想以时间,时间也报他们以尊严。那些真正做新闻的人,不会踽踽独行,只是其步履在寒冬里被练就得更坚韧;那些称得上媒体的媒体,或许也不会有“寒冬”。
《真正的新闻人不会有“寒冬”》内容或许不会有多大问题,逻辑论证或有瑕疵,但也能逻辑自洽,也不会有多大问题,但是这个标题却格外地让人不舒服。
从事实来看,“真正的新闻人不会有‘寒冬’”不符合社会事实。数十年来,在信息时代的激烈冲刷下,欧美一些办了数百年,大名鼎鼎的报纸或关门,或转向经营电子版等,这些老牌报纸的新闻人难道不是新闻人吗?他们有严冬,凭啥国人可以例外?看看国内,上海一些报纸关门了,今年底,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京华时报》也要关门了,能说这些新闻人做的不是新闻吗?问问群众,有几个会同意这个判断?
从订阅来说,“真正的新闻人不会有‘寒冬’”让媒体孤芳自赏。现在正是报纸订阅的黄金时节,如果“真正的新闻人不会有‘寒冬’”成立,好酒不怕巷子深,各种报纸等媒体何必长篇累牍发表劝人订报读报等系列文章呢?何必层层下压订报等指标呢?反正不会有严冬,死不了,哪里会有办报压力呢?一些题材不做,娱乐题材大做特做,新闻版面关注民众的实际需求蜻蜓点水,如此新闻还值得民众信任吗?
从职业来说,“真正的新闻人不会有‘寒冬’”有坐井观天之嫌。每年的公务员招考报名,都会引发热议。当此时,媒体喜欢说公务员也是一个职业,没必要抬高,和其他的普通劳动者没有多大区别。其实,新闻也是一个行业,在国际国内经济多年下行的严峻压力面前,国家要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其他行业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凭啥新闻行业可以例外,不能有“寒冬”,凭啥新闻人不能下岗失业?
从痛感来说,“真正的新闻人不会有‘寒冬’”让社会苦不堪言。假定真正的新闻人不会有“寒冬”成立,新闻人衣食无忧,何来痛感?比如同样一个版面,让某人两篇截然对立观点的文章存在,投稿作者无底线,新闻人跟着无底线。可让某人多篇文章以不同名字发表,剥夺大多数人发言的机会。新闻可以你抄我抄,可以沾沾自喜对版,可以天天莺歌燕舞,哪管百姓民生多艰?这还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吗?
如果“真正的新闻人不会有‘寒冬’”成立,会怎么样呢?失去“寒冬”,造就不了真正的新闻人,恐怕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不知饿汉饥就会大行其道,比如某个号召民众参加的大奖,结果却基本是新闻人“自摸”;比如某官媒发文《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民众跟帖:“失去房产,奋斗再多我们一定无家可归。”民众嘲讽:“好想体验下它所说的房子多多型‘无家可归’是什么滋味。”新闻人不能跟老百姓同甘共苦,缺乏向死而生的情怀,这难道是社会的幸事吗?这难道有益于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吗?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程振伟:“ 双11”以仪式之形行权力之实
马英章:“双十一”买和卖都应更理性
可否将撤销落户的“医闹”再追回来?
郭喜林:用猪肉冒充铁板牛肉必须依法问责
李云勇:要让不守规则者付出代价
肖怀中:景区被摘牌,倒逼景区升级管理
侯文学:教育征求箱旁边的摄像头想看谁?
曹灿辉:家委会也不可违规收费
曾德凤:婚姻竞拍的N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