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墨:“种田挣学分”也是学校的良苦用心
作者:白墨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2016年12月13日,四川成都,随着课间铃声一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们便来到了学校农场边,这次他们的课程不是测量而是种田。在农场的学生们排队领取农具,锄头、镰刀一尽有,锄地、割草、种菜苗、浇水,这样的场景在农村常见,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该校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挣学分。(12月15日 《工人日报》)
将“种田”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还必须修满40个学时、完成两个学分才能毕业,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创新之举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这是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值得点赞;当然也不乏网友的质疑声,认为这是在作秀赚“吆喝”。依笔者看,“种田挣学分”是学校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探索实践,硬性规定的背后,透露出学校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良苦用心。
我们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扎根教室内、埋头书本中”,以致于平时缺乏动手和实践能力,甚至出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正因如此,学校开设“种田课”,也算是应运而生了。
当下,能够成为纯粹“脑力劳动者”的大学生毕竟只是少数,而更多的是成为集专业知识与体力劳动于一身的“职业劳动者”。 鉴于此,高校将“种田”设为必修课,目的就是要解决现在的大学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问题,真正让大学生的筋骨触摸到辛苦的味道,让青年一代懂得珍惜、知晓体恤,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勤劳踏实的品格,这绝对比书本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有说服力。
另外,高校将劳动与学分挂钩,无疑是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大学生自己种地、经营农场,不仅能使学生们不被学分所累,又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从种植到收获的来之不易,可谓一举两得。不过,作为学校,也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将“种田”必修课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如何真正还原农民种田的艰辛,让每位学生融入到体验农民艰辛的意境当中,不让“种田”沦为“形式主义”;又该如何推陈出新,开展更多“种田”的教育方式,让实践课程体现实效性和多样性。
总之,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品性,这一课题永远不会过时。无论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大学生成长成熟的规律来看,学会吃苦当成一门“必修课”都极为必要。实际上,学生们耕种的不是辛劳而是希望,学习的不是种菜而是勤奋。“种田挣学分”,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意志;既学会了劳动技能,又收获了劳动成果。何乐而不为呢?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忠卿:医护人员配备望远镜岂止是作秀
李六合:偷辆共享单车被捕是个普法的好教材
张楠之:权和钱是不可得兼的“鱼和熊掌”
李云勇:“裸贷”者只关虚荣,无关智商
初中生卖淫:校长辞职也是一种担当
李忠卿:冥币两次入账,银行也该反思
侯文学:切莫落入招聘陷阱
半夏:啥也别太当真,请一笑疗之
曹灿辉:推迟上学就能保障学生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