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雨田:“春节自救指南”拯救不了“恐归族”
作者:乔雨田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一首表达过年回家面对各色压力的《春节自救指南》刷遍了新媒体平台,看似漫不经心的歌词,却表达出了每个人心中难以言说的苦水,戳人心窝。
正所谓“有钱没钱,都要过年”。还有几天就是春节了,“恐归”一族有了一首“新歌”。“找对象了没?有喜欢的人了没?那就明天带你去相亲”“一个月工资有多少?到我单位工作要不要?”在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该神曲被刷屏。“老爸老妈,亲戚朋友们,快来听歌!”这首曲子受到年轻人追捧,俨然节前主旋律。
《自救指南》为什么这么红?往往不是因其有多大的艺术成就,而是因其切中了一个时代的表情,轻松走进人们的内心,迎合了人们一段时间的所思所想,包括殷切的期望与深深的焦虑。
确实,很多年轻人回家过年,都会被问几个“怎么样”。“找对象了吗?”“有喜欢的人了没?”“一个月工资有多少,到我单位工作要不要?”……并不否认,在“怎么样”的问答中,有着许多难以言说的痛。特别是那些已经城市化的年轻人,在很多问题上有着自己的想法,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问话,短短几句难以说清,说起来也有可能不被理解。但是,类似这样的问话,真是一些人理解的拷问,暗藏着“满满的恶意”吗?七大姑八大姨,真的只是想看年轻人的笑话吗?那一句“都是为你好,爸爸妈妈很伤心”……真的只是“漂亮话”吗?
实事求是分析,大多数的问话,都映射着亲人们的关切。拿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婚姻大事来说,亲人家人的关心与过问,有着实实在在的温度。如果年轻人用心去体会,完全能够感受得到。当然,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七大姑八大姨关心的未必是年轻人在意的,七大姑八大姨过问的未必是年轻人想要回答的。但不管如何,不能把亲人家人的关心与过问,一概理解为是“满满的恶意”。
可以说,在过年回家这个话题上,每年都存在着被夸大的焦虑。相比较而言,如果在外奔波一年,回到家没有人关心这一年怎么样,这才是最大的悲剧。有很多人关心你,过问你的事业和爱情,并不是什么恐惧的事,这反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今天我们讲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其实到了春节的时候,也要有道德自信、亲情自信。别把亲人的关心当成“恶意”,从焦虑的冰窟窿里走出来,彼此笑一笑,互相理解就可以了。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关育兵:愿“铁骑”大军成为主动选择
王成成:“抓阄回家过年”的背后辛酸谁人知
李忠卿:师德缺失比学识浅薄更可怕
郭静:“20个馒头”引发的“心酸案”如何破?
【我看过年】回家,过年:过年,回家
曾德凤:话说插队
程振伟:起名字焦虑的背后是文化去中心化
娄义华:创新能力培训应成为我国老师的主修课
让学生做“感兴趣”的家庭“体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