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锦华:别让“名校”成为孩子童年唯一的记忆
作者:覃锦华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南宁市民办初中名校招考场面火爆,据称,有的学校6000人竞争500个入学名额,阵势丝毫不亚于中高考,为了能让自己孩子上一所好点的初中,家长们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对每一所学校的条件都做了周到的考虑和筛选,还拿出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四处奔波,参加“初中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6月22日 广西新闻网)
近几年,“小升初”竞争愈演愈烈,尽管早有耳闻,但当笔者看到这些名校筛选学生的标准时,还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成绩好是最低要求,其它方面的表现比如“获得市级三好学生”、“希望杯一等奖”等荣誉则是加分项,如此进入“名校”就有更大的把握,尽管深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道理,也能理解学校按照这些标准来选拔人才确实也有其考虑,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青少年成才,为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可如果这种“名校”效应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很有可能过犹不及,让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沦落成“流水线教育”,让高强度的学习持续占据着孩子的童年,如若“名校”最后成为了孩子唯一的童年记忆,那实在是令人唏嘘。
“名校”的优势是人尽皆知的,教学好、学风好、口碑好,甚至获得的教育扶持基金都会多于普通的学校,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管如何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管他们也明白“好起点不一定意味着好结果”,但进入了“名校”也算是能让他们得个心安,因此挤破头都要让去争取这“名校”的名额,但遗憾的是“僧多粥少”,占据着主动权的“名校”为了缓解竞争压力,只能是不断拔高要求,一开始只是单纯地出于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之后便逐渐增加考核的项目,于是各种“奥数”各种“杯”便层出不穷。但学校想必是低估了家长们的“造材”能力,殊不知这世界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事,尽管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千千万万的学生之中,也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到最后是“达标”的,与此同时,令人不得不担忧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孩子都是各类性质相近的课后辅导班培养出来的“尖子”,这种近乎于流水线生产的模式,真的不会扼杀孩子们的个性和创新创造能力吗?
“名校”和家长们之间的这场“博弈”,本无恶意,只是苦了这些还没有形成独立人格的小学生,不谙世事的他们只能谨遵学校之命、父母之命,谨记“你不淘汰别人就是别人淘汰你”的真理,他们每日除了要在学校上课完成当堂作业,放学之后要完成各科的课后作业,甚至周末和寒暑假也要奉献给各类辅导班、火箭般、冲刺班······只是为了让自己离“名校”的标准近一些再近一些,教育表面上是呈现出了“一派生机”的景象,背后实则暗藏危机,这些孩子的分数眼看着是越来越高,但高分却也相同得离谱,清一色的98分、99分,甚至是100分,他们的答题离标准答案越来越近,更优秀的甚至能操着一口连发音都相近的外语,他们优秀得像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精致的产品,而素质教育中一直强调的创新创造能力、独立思考等,却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不到体现。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可现在令人唏嘘的是很多孩子因为教育变得不会生活了,他们除了会学习,不会做家务,不会自己解决温饱,甚至不会自己穿衣服,他们在学校是令人羡慕的“优等生”,可脱离了试卷上的高分,他们便一无所有,本应享受人一生当中最无忧无虑的童年,如今却为了考上名校不得不“负重前行”,这样的现象实在应该引起学校以及家长的重视,想想看牺牲最基本的“生活教育”而一味地让孩子考高分、考名校是否真的能让孩子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利益的高度一致只会导致竞争往不良的方向发展,家长们对“名校”的追逐应该多些理性,给孩子的童年多留下一些分数以外的美好回忆,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而“名校”在人才的选拔上也应该从教育大局出发,切莫让一些“离谱”的标准模糊了教育的本质,让“素质教育”演变成“流水线教育”,主动承担起引导教育健康发展的重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蒋智宇:莫对高考考生和家长造成三次伤害
变脸失败尴尬离场 这样的尴尬如何破
曲征:拿健康换“美丽”,划算吗?
宋文:媒体,请不要为做假者搭台!
安景康: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郭喜林:向独臂挑夫供养女上学致以崇高敬意
曾德凤:卑微职业更能成就富翁
李忠卿:老洋酒的鉴定真的就那么难?
贺曼:“熊孩子沉迷手游”乱象频发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