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鹏伟:治理行人违法,别拿猛药当良药
作者:宋鹏伟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大连市交警部门20日对外披露,继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将被罚款扣分后,针对行人斜穿马路的违法行为也将出台新举措,大连交警部门将增设人脸识别设备,横穿马路不仅要录入行人交通违法数据库,观看不少于30分钟的交通事故警示片,还将抄告到当事人单位,并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中新网12月21日)
从养痈成患的“中国式过马路”,到高科技手段上阵、下大力气整治,无疑是一种进步。只是,这种积极作为不应超越法律授权,在追求震慑效果的路上误入歧途。
违法成本低是“中国式过马路”的直接原因。众所周知,相比于机动车违法,行人是没有“牌照的”,因此治理行人违法通常要交警亲力亲为,这就需要在街头投入大量警力,加上执法对象不配合、阻挠等原因,效率很低。所以,往往是一阵风式地整治过后,很快又恢复常态,以至法不责众的心态几成共识,治理成本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创新执法模式,以更高的执法效率提高行人的交通违法成本。人脸识别设备无疑是一道利器,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同时锁定多名违法者,进而将违法者信息汇总到执法者手中,可谓减少了多一半的工作量。创新到此,理应告一段落,该怎么罚怎么罚便是了。然而有些地方的交警部门却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在提高违法成本的方向上“创新”,譬如抄告单位、计入诚信档案,更有甚者,还在街头大屏幕滚动发布违法者个人信息,待遇堪比“老赖”。
谁给执法者这些权力?无论是《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条文,皆没有授权执法部门在媒体公布被处罚者个人信息的规定,更没有抄告单位这一选项。法无授权不可为,执法部门的初衷再好,显然也越界了。进一步说,“一事不二罚”是行政法中的基本原则,拒不缴纳罚款可谓诚信污点,但行人违法后已经接受了罚款处罚,凭什么还要再被通告单位、计入诚信记录?难道闯一次红灯就不诚信了?那为什么机动车违法不会有这样的“待遇”?明知单位没有执法权而执意通报单位,往好听说是震慑性执法,难听点说就是羞辱性执法,实乃典型的“叫家长”式的人治思维。
过去行人违法成本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交警部门的不作为,而不是处罚力度低——若每次闯红灯都罚20元,也没几个人愿承受。退一步说,结果正义须以程序正义为前提,再良好的初衷也要在法律限度内通过提高执法能力去实现。倘若以权力自授的方式盲目追求执法震慑力,就不仅是用力过猛的问题,更涉嫌执法犯法,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
效果显著的未必总是值得学习的经验。如此违背法治的教训,亟待纠偏与改正。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忠卿:千万别让“求职贷”坏了职场规矩
诸葛昊:江歌案需多些理性声音
汪楠:养生谣言缘何无底线?
狼性精神靠员工跪地互掴,谁信?
张勇:曼巴谢幕,精神永存
孙伟:演“领导上瘾”的骗子,差在哪里?
李红杏:婴室设在男厕之尴尬,该如何破解?
00后女孩打赏男主播65万,究竟是为了啥
郭喜林:有感于郑州10岁女孩出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