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伟:别让专注力被“无意识的看屏”偷走
作者:程振伟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一份《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不经意中,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人的生活、学习状态。一方面,各种生活“刚需”,移到了手机上,拿防疫来说,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报告上网,手机成生活必需工具;另一方面,人频繁的使用手机,每天不停的看屏,必然导致人的专注力下降。专注时长,说的是人一天平均下来的“单位专注时长”。人专注时长只有8秒,连金鱼(9秒)都不如,很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做事完成质量打折,而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获得感、劳动快乐感严重缩水。
专注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可选择的太多了。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在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以往在周末某个下午,可以抱着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个下午,这种沉浸式阅读(学习、娱乐),意味着“专注时长可达数小时”,其得来的满足快乐感,也是无与伦比。而如今即使有这样的阅读心境,也会被习惯性的回微信、看短视频、刷朋友圈打断。那种酣畅淋漓专注做一件事的“爽感”,正在离我们而去,生活越来越变得支离破碎、呈现出碎片感。
手机对人专注力的剥夺,恐怕是人类将要面对的历史难题。有人说,专注力正在变成稀缺资源。拿以养家糊口为人生目标的不少成人而言,明明知道“几乎没有什么营养”的被手机算法牵引的不停刷感兴趣的视频,几乎是虚度光阴,可就是难以逃脱。老年人明明知道,多锻炼身体更重要,可是依然被短视频牵着鼻子走。而最受影响的,还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自制力一般相对较低,很容易沉迷手机,导致学习兴趣下滑、学习专注力不足,结果就是“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学习似乎是投入最不能得到即时回报”。毕竟在手机上打游戏,“马上就能得到任务和技能回报”。
专注力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能力和资源。科学家长期专注一个领域,产生划时代科学成就和文明成果。文学家伏案疾书,“专注时长达数年”,写就不朽名作。小学生、中学生,专心学习,从专注中收获学习快乐,为一生能力素养打下扎实基础。人类生活,就是和无聊、片段、碎片作斗争。多一些完整连接性,才能赋予生活以逻辑和意义。手机正在偷走我们的时间,让我们的生活支离破碎、撕扯生活固有的意义。专注力的下降,是人类生活的趋势。但是我们还可以自救,以自制克制对抗“生活碎片化”。立下远大理想、不断为生活设下小目标并实现之、拓展让自己愉悦有收获感的广泛兴趣,用“专注带来的快乐感”对抗“反复看屏带来的空闲无聊感”,生活和学习终将会“阳光穿破迷雾”。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郭喜林:从小区攒24万给业主分红说起
杨丽娟:加引号的“情谊”不要也罢!
叶金福:“幼儿上网课”真的没必要
丁家发:扒去餐饮最低消费的“马甲”
袁文良:职场当消除35周岁的隐形门槛
于兴杰:汇集物力、发挥智力共同抗击疫情
维私家车违停阻碍消防出警被罚,一点不冤
高世鹏:莫把“霸道”当笑料
无资质工人坠亡,两负责人获刑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