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光:“以出身论英雄”背后是懒惰招聘
作者:殷建光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随着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学历日益成为用人单位倚重的筛选指标。“仅招名校生”“仅招第一学历名校生”“仅招全日制毕业生”……学历限制的不断“细分”,帮助企业提高了招聘效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岗错配,严重有悖就业公平。(6月12日《工人日报》)
以出身论英雄,不对,但是,能够有速度;学历区分人才,不好,但是,能够很迅速。于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变成了一格一格降人才,其根本原因是“懒惰招聘”。
当前,劳动力市场已由昔日的“卖方市场”过渡至“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激烈。据统计,今年春招中经由‘前程无忧’网站投递的简历数量,比2021年同时期增加了30%。但开放的岗位数量并没有明显增长,企业由此获得了更广阔的筛选空间。但是,他们的筛选不是科学筛选,而是为了提高速度的“卡”式筛选,卡学历是最懒惰的办法。当然,用人单位缺乏筛选工具,难以更精准地鉴别求职者之间的素质差异,也是原因之一,但是,为什么不进行研究设计呢?
“以出身论英雄”危害多多。一方面,用学历将人才标签化,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破坏就业公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容易造成资源错配,不利于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而且,这种“名校情结”将就业压力向基础教育阶段传导,加剧高考竞争,影响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综合质量,导致名校崇拜症下的恶性循环,高中教育中,一届复习生压着一届新学生;大学教育中,普通院校难以招收到优质生源。同时,一些在就业市场处于强势地位的用人单位,热衷于用名校生“装点门面”,不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造成高学历人才浪费,这不仅是对人才的不负责,也是对国家的不担当。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关键是铲除“懒惰招聘”意识,制定科学招聘机制。首先,劳动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主动出手,帮助相关企业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制定科学的招聘标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这个“不得”必须成为基本标准。其次,要建立推动构建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选评机制,这就需要用人单位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招聘条件,公开竞争,阳光招聘。第三,要推动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坚决防止和纠正招聘中的学历“一刀切”,用法律保障求职者在遭遇歧视时的维权。
企业发展靠人才能力实力,不靠人才学历实力。企业要把人岗匹配,能力第一,摆在考察的首位,这既是对求职者的尊重,也能够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这应是招聘人才的硬道理。道理好讲,事难做。督促疏导,法律保障,机制约束,一个都不能少。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鲍安之:“开院晒粮”,小举措服务大民生
李丁乔:“开院晒粮”溢满浓浓的民本情怀
周志宏:“剩菜盲盒”别盲目买单
丁家发:在线选铺让旅客实现“选铺自由”
郭喜林:让文化和自然遗产活起来是永恒主题
朱波:考后“放松”莫“放纵”
多名城管殴打商贩,“暴力执法”丑剧莫再演
周志宏:“顺手买一件”亟需管一管
“鼠头鸭脖”事件成立联合调查组,三个问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