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镝:“应付式调研”不是个“黑色幽默”
作者:王鸣镝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半月谈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少数地方和部门背离调研初衷,为调研而调研,简单应付,不注重调研实效。有的将写报告等任务甩给被调研者,有的在问题选择上专捏“软柿子”,还有的只求“交卷”完成任务。专家认为,这些“应付式调研”,不是为了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对推进实际工作成效不彰,亟待整治。(半月谈8月15日)
从要求下级交报告的“甩手式调研”,到专攻老问题、不碰新问题的“偷懒式调研”,再到求量不求质的“交卷式调研”,这些为调研而调研的“应付式调研”,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更污染了奋斗精神,带偏了实干节奏,实乃本末倒置,违背了调查研究的初衷,其危害不容小觑。
试问,如此“华而不实”的应付式调研为哪般?归根结底,应付式调研不仅能轻松完成上级交办的调研任务,更能为工作业绩增光添彩,营造工作扎实、业绩突出的假象,增加“业绩值”,博取“印象分”。而应付式调研背后,实则是“伪敬业”“伪实干”,是作风病现了形,更是一封公开的“举报信”。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究其“应付式调研””背后,是“对上负责,对下敷衍”的扭曲政绩观在折腾,更是调研考核重形式、轻实质的形式主义埋下的根。个别地方甚至打造了“经典调研线路”和“盆景调研点”,不论什么调研主题,都同一线路、同一说辞,满满的套路背后,是用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的“折腾”,拉响了加强监管的警钟。
“治顽疾还需下猛药”。根治“应付式调研”,重在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头雁效应,调研不打招呼,考核不走过场,深入基层“摸清民情”、深入一线“了解民意”,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更要始终坚守“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把准民生之脉、找对解题之方、解决群众之困,树起重实绩、重实干的风向标,才能让干部身心沉下去,解决真问题,让群众得实惠。
事实上,“应付式调研”暴露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真问题”,不是一个“黑色幽默”,值得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自查自纠、引以为戒。杜绝“应付式调研”,需要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和动态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调研工作机制,将调研进度、过程、成效进行公开晾晒,让调研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苗凤军:20人调研50人陪同,“四不两直”变了
黄跃成:“野景点”打卡一定要安全第一
郭喜林:78年前的今天,我们要永远牢记
周志宏:对“万能保健品”须露头就打
叶金福:打击保健品“坑老”亟需综合施治
丁家发:让患者“吐槽”是一次有益探索
李丁乔:抓安全生产就该“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游德福:实施好“以工代赈”,稳就业促振兴
翟云雪:读懂“山海情”,赓续“奋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