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争鸣 > 列表

叶金福:别让“扫码消费”沦为“强制关注”

2023-08-31 11:22:00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眼下,“扫码消费”已成为很多餐厅、商场的一个规定动作。按说,“扫码消费”服务,于商家来说,既能节省人工成本,又能提高速度和精准性,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于消费者而言,由于...

  作者:叶金福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不扫码注册会员,没法点餐”“得扫码关注才可以缴停车费”“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发票”……本应带来便利的二维码,如今却因强制关注公众号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等情况的出现,成了消费的“拦路码”。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8月30日大洋网)

  眼下,“扫码消费”已成为很多餐厅、商场的一个规定动作。按说,“扫码消费”服务,于商家来说,既能节省人工成本,又能提高速度和精准性,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于消费者而言,由于扫码消费时手机上能够看到菜品、商品等更多详细信息,也有助于消费者选择。可见,“扫码消费”服务是一种双赢模式。

  但问题是,“扫码消费”也存有个人信息被泄露、部分老年消费者因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而影响点餐、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等现象,这无疑既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又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这说明,“扫码消费”已经“变了味”。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同时,《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可见,“扫码消费”可以有,但“强制关注”不可取。

  此次,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这无疑既是对“强制扫码关注”的一种规制,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保护。但笔者以为,要防范“扫码消费”沦为“强制关注”,还需多方发力。

  首先,监管部门要发力。一方面,监管要“严督查”。市场监管、消协等监管部门要对商家“扫码消费”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既要允许“扫码消费”,又要规避“强制关注”。另一方面,监管要“严处罚”。一旦发现商家“强制关注”行为,监管部门就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该约谈的要约谈,该整改的要整改,对屡教不改者,还可以通过开罚单、从业禁止等处罚手段,倒逼其遵规守法,切实履行“不得强制关注”的相关规定。

  其次,消费者要发力。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一旦遭遇“强制关注”等行为,既要坚决说“不”,又要积极大胆地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合法消费权益不受侵害,切忌听之任之,任凭无良商家“强制关注”。

  其三,商家也要发力。一方面,商家在提供“扫码消费”服务时,要切实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不得强制扫码关注公众号,尤其是面对老年消费者,要允许现金消费,不得强制扫码而为难老年消费者。另一方面,商家在提供“扫码消费”服务时,既要通过“技防”力量严防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收集、被泄露、被贩卖,又要征得消费者同意后才能关注公众号或下载手机APP、小程序等,切忌强制关注。

  相信,只要监管部门、消费者和商家三方共同发力,就一定能防范“扫码消费”沦为“强制关注”,从而给广大消费者营造一个自由、舒心、放心的用餐消费环境。

更多

热门关键词:扫码 消费 关注 叶金福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