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争鸣 > 列表

廖卫芳:使用预制菜“不告知”也是一种消费欺诈

2023-09-17 10:25:27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所谓的“预制菜”,其实就是预先制作好的菜。于餐饮商家而言,预制菜可谓是好处多多,一来省时省力,厨师只要花个几分钟预热一下即可上餐桌;二来提升效率,尤其是一些耗时长、制...

  作者:廖卫芳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 “线下餐厅也用预制菜”“预制菜进校园”等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江苏省消保委调查发现,78.1%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饭店、餐厅针对使用预制菜这一情况未做到提前告知。江苏省消保委表示,预制菜假冒现做菜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呼吁商家主动清晰公示。(9月17日《北京青年报》)

  所谓的“预制菜”,其实就是预先制作好的菜。于餐饮商家而言,预制菜可谓是好处多多,一来省时省力,厨师只要花个几分钟预热一下即可上餐桌;二来提升效率,尤其是一些耗时长、制作烦的菜品,能省去中间环节;同时,更为有利的是,预制菜也能为餐饮商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但于消费者来说,由于预制菜存有不够新鲜、口味单调、口感不佳、食品添加剂、营养单一等诸多问题,因而一直饱受诟病。

  然而,这并没有妨碍预制菜市场的迅猛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目前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占比达80%。其中,一些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较高,部分餐厅8成以上的菜品是预制菜。部分高端餐饮、酒店宴席也开始频繁使用预制菜。这说明,预制菜已成为餐饮行业的一道“必备菜”。

  按说,预制菜只要符合安全和质量标准,餐饮行业推行预制菜也并无不可,但前提是必须告知消费者,因为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种尊重。但据一项微调查结果显示:62.8%的消费者在外出就餐过程中遇到过饭店、餐厅使用预制菜;78.1%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饭店、餐厅针对使用预制菜这一情况未做到提前告知。可见,餐饮商家对使用预制菜“不告知”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也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如果餐饮商家使用预制菜“不告知”,这也是一种消费欺诈行为。因此,笔者以为,要让使用预制菜“提前告知”成为一项“硬规定”,还需多方发力。

  首先,行业协会要发力。行业协会要探索并建立相关规则、标准,既要督促生产企业提升科技水平,确保预制菜的还原度、保鲜度,不断改进预制菜的口味和食品安全,又要倡导生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其次,监管部门要发力。监管部门要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加大对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对使用预制菜“不告知”的消费欺诈行为,不妨通过开罚单、列入“黑名单”、停业整顿等多种处罚手段,让无良商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停业代价”,倒逼其诚信经营,守法经营。

  其三,消费者要发力。消费者一旦遭遇餐饮商家使用预制菜“不告知”行为,既要坚决说“不”,又要积极大胆地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合法消费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任凭无良餐饮商家实施消费欺诈。

  此外,餐饮商家也要发力。餐饮商家要本着“诚信经营,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提高自律自觉意识,对使用菜品的来源、是否为预制菜、制作工艺等要素,要主动“提前告知”,切忌虚假、隐瞒,坑骗消费者。

  相信,只要行业协会、监管部门、消费者,包括餐饮商家,都能形成合力,共同把好预制菜的安全关和质量关,做到使用预制菜“提前告知”,就一定能促进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更多

热门关键词:预制菜 告知 廖卫芳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