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夫:多方发力帮助老年人纾解“节后寂寞期”
作者:井夫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假日,子女都回到身边,家里很热闹。几天后,孩子们又纷纷离开,家中变得冷清,不少老人感觉又孤独了,心情低落。10月6日,山西省太原市西矿街社区的网格员已提前“上岗”,敲响独居、空巢老人的家门,陪着聊天,帮他们尽快度过节后“寂寞期”。(10月7日《太原晚报》)
今年“双节”期间,很多子女们像归巢的燕子,从四面八方赶回到老人身边,一家人团聚,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然而,眼下假期一过,子女们又各奔东西,一些老人又回到了“空巢”状态。刚刚还是阖家欢聚,转眼变得冷冷清清,这对于许多空巢老人来说,显然会有一个不适应期,由此也会经历“节后寂寞期”。
据了解,随着中秋、国庆长假的结束,许多在外地上班或打工的游子们又开始纷纷收拾行囊,离开家中的老人,踏上回程之旅。这一走,对于许多游子们来说,短则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一趟,长则也许又要等到春节才能团聚。此时,“孤独、寂寞”便成了许多空巢老人平时的一种生活常景,不免令人感到一阵酸楚。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帮助老人纾解“节后寂寞期”呢?笔者以为,还需多方发力。一方面,作为子女,除了平时在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之外,更要在精神生活上给予关爱,平时不妨“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聊聊天,吃几顿饭。平时不能常回家的,也要“常打电话问问”,要让老人无时无刻地感受到儿女的关爱和温暖,切莫一走数月或一年,也没有一个电话,只是国庆、春节这样的长假期间才象征性地回趟家。另一方面,农村村两委、城镇社区应发挥积极作用,在子女们都不在身边的空巢日子里,可以组织老人们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如邻居节、看大戏等等。也可以经常性地上门探望,陪老人们多谈谈心,拉拉家常,从而让老人们在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给予的关爱和温暖。
当然,老人自己也应学会自我调节,有文化的老人,可以多订阅一些报刊、杂志,平时养成看报的良好习惯,从报刊、杂志上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没有文化的老人,也可以通过邻里间多位老人经常在一起聚聚会、聊聊天等方式,来纾解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笔者相信,只要人人关爱空巢老人,人人心中装有空巢老人,多方出动,形成合力,既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满足,又在精神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关注,让老年人常年心情保持舒畅,切实帮助老年人纾解“节后寂寞期”。同时,对于子女们而言,在外地工作、打拼也可以少些挂牵了。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廖卫芳:老君山景区“一元午餐”年年盈利的启
叶金福:高速“避堵”不能全靠司机“碰运气”
苗凤军:包高铁抢大学生,抢人才还需要留住人
郭喜林:该低头时就低头
周志宏:“厕所抽个烟,咋啦?”拘!
周志宏:给网红“萝卜刀”加把“安全锁”
游德福:开报废出租车上路被严惩是普法课
廖卫芳:七彩丹霞景区“禁止取土”应广而告之
酒店多间房被安装摄像头,“防偷拍”还需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