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慧:第一学历不应成为求职之路的无形壁垒
作者:胡佳慧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多位2024届应届毕业生反映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歧视,一些企业不招录“本科双非”毕业的学生。
这到底是用人单位择优录取?还是学历歧视?很明显,同为本科毕业,“第一学历”好的给机会,相反则不给机会,这就是典型的“第一学历”岐视。
从法律上讲,这种学历歧视违反了《就业促进法》。法律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21年,教育部也明确表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可见,以“第一学历”确定求职面试的资格涉嫌违法,且违背了教育政策。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本科非985、211,即便考上了硕博,也像是给自己留下了“不优秀” 的“案底”。需要明确的是,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未来发展潜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学历背景。“第一学历”的本科只能反映高考前的学习成果优秀,并不能表现本科阶段的情况;同为国家本科毕业,就代表都符合国家认可的统一毕业标准。况且,很多“双非本科”的大学生通过自学、实践经验、社团活动等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的能力并不亚于985、211院校的学生。
企业在招聘时可以根据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学历要求,但不能“一刀切”地将“第一学历”设为门槛,用此将人才进行简单标签化。过于依赖学历的做法简单粗暴,缺乏科学的筛选依据,很难准确区分求职者之间的素质差异,也难为公司选拔出适合的人才。相反,招聘者应更加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学历背景,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为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
此外,本科非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在庞大的就业市场中占据绝大多数。对“双非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歧视问题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任其发展势必会伤害更多的求职者,同时也会让企业错失有潜力的人才。
综合当前招聘趋势来看,学历固然重要,但不应成为歧视或排斥候选人的工具。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应摘下看待“第一学历”的有色眼镜,以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求职环境,别让“第一学历”成为挡在求职者职业道路前的无形壁垒。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维扬书生:用执法记录仪查寝何以引发争议
曹灿辉: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罪恶“黑手”
魏芳:“朋友圈辱骂他人违法”应广而告之
廖卫芳:“大学放水救狗”体现尊重动物生命
陈镜伊:年终总结要“理”好“时间线”
曹灿辉:严查“美少女”不雅手办
李蓬国:学生床垫用杂草填充,背后有无猫腻
维扬书生:法院文书何以屡屡出错?
1200亿件,为稳中向好的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