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猛:老师当众砸手机是暴力教育“后遗症”
作者:刘正猛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3月30日,学生上课玩手机,作为老师该如何处理?日前,湖南岳阳县某中学高二学生周同学在上英语课时低头玩手机,被正在上课的英语老师发现后,从他身上搜出手机,在全班同学众目睽睽之下砸烂。对此,引发了一场热议。(3月31日红网)
当前,手机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成为很多学生难以割舍的“小情人”。然而,智能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快捷和方便同时,也让部分人沉迷而不能自拔。面对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收缴了手机还“不解恨”,当着学生面“连砸了3次”直到手机屏幕粉碎。的确上课低头玩手机影响课堂纪律,但当众砸手机,虽然能够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威严”,但是这种“威信”却同时被砸得灰飞烟灭。在笔者看来,老师当众砸手机“破碎”的是法治教育,留下的是暴力教育“后遗症”。
试问,老师当面砸手机的时候,想到学生感受了吗?在学生心目中,砸手机的老师“破碎”的是他作为一位教育者的宽容、慈爱和友善,而师生之间的信任与爱戴远比破碎的手机更难修复。对“孩子玩手机伤透了脑筋”的家长和老师来说,看似一砸了之,其背后是法治教育的缺失。学生在校违反校规,理应受到相应的处理,老师应当提醒、劝告。而对于收缴的手机,其所有权没有改变,还是属于学生的私人财物,这是基本的法律常识,如此看来,老师砸坏手机是非法损坏个人财产的行为。
老师“当众砸手机”违法的同时,还暴露了老师的霸权意识,这样素质的老师,不仅难以养成学生的遵法守法,还会潜移默化动摇学生脑海中的法律意识,带来的更是“以暴制暴”与模仿犯罪,其灾难性的危害不容小视。毕竟,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尚未定型、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弱的成长阶段,采取如此极端、简单、过激的行为,还会产生示范效应。
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中,用违法的手段教育学生,会伤害学生对法治的信仰,甚至让学生也充满暴戾。看似是“好心”教育,但得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才行。教育是以心换心的艺术,相信教师只要正确面对,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终归能够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砸绝对不是法治教育的“教科书”。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朱波:活人跟死人“抢风水”,这叫什么事儿?
李云勇:第二课堂抵学分,大学慎玩“过家家”
曲征:让清明节远离乌烟瘴气
曹灿辉:“带手机被劝退”是学校教育耐心欠缺
李忠卿:学生集体施暴,约谈就能管用?
何勇:“读三遍”回复反转,耐心缺失没反转
何勇:全面禁止不该是电动车的唯一选择
郑三营:朱姓免费游,是做足产业链的开始
关育兵:暴打写有妻子名字的篮球也是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