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传龙:大学生沦为流浪汉 让人心疼心酸
作者:叶传龙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郑磊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本该坐在大学课堂上的他却因找工作受挫精神出现异常,在深圳龙岗街头流浪了近两个月。10月9日,在深圳热心市民及当地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郑磊终于和父亲在深圳团聚了。(10月10日《深圳晚报》)
细读新闻后发现:郑磊高中时迷上网络——父母花20万元帮其戒除网瘾——读大学时因打伤室友被学校劝退——到社会上求职时找六七份工作均被辞退——最终流浪街头时被救助。这是郑磊给我们画下的一条不规则的人生轨迹,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没能按照父母的预期设计顺利完成学业,没能如期拿到文凭,在提前走上社会求职后,又屡屡遭遇碰壁,直至发展到心理及精神出现严重问题,这样的结局不免让人心疼。
透过郑磊的人生轨迹,看出他的求学、求职之路都不顺畅,我们试想着倒查一下,到底是什么摧毁了郑磊?可怜天下父母心,花了20万元为儿子治疗网瘾,直至被救助时,面对镜头伸出的“键盘手”,让人很难相信当时真的是去除了网瘾;在大学时,因为伤着了室友便被劝退,则让人感到教育的简单和苍白;求职时屡被辞退又看出就业中存在着“硬伤”。其中无论哪一环,都可能是压垮郑磊的“最后一根稻草”。
郑磊现在所面临的既不是继续求学,也不是急于就业,而是医治精神上的创伤。无须讳言,郑磊是一个病人,亟需得到救治。从郑磊这个极端案例中,有关部门简单的劝退和粗暴的辞退,不只失去职责,还失去人性,不免遭致诟病。从大学生到流浪汉,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到心酸。而更令人惊心的是,像郑磊这样读书时迷恋网络毕业后无业可就的大学生还有多少,如何才能让这类悲剧不再发生?这将是家庭、教育和就业等众多部门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郑磊是病人,但绝不是废人。他在得到家庭的关爱、社会和有关部门帮助下,在经过治疗身体康复之后,仍然可以从事适当的工作,继续为社会作贡献。这样一来,摆在郑磊及其家庭面前的仍然是就业。就业关乎民生,一人不就业,一家不稳定。作为家长,辛苦多年培养孩子,一定希望其仍有用武之地。因此就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就有着更多的责任来帮助郑磊这样的特殊就业者。首先要通过心理疏导加强就业指导,做好精准帮扶,有针对性的推荐;用人单位则应当根据其能力,安排适合的工作,而不是生硬地将其拒于就业大门之外;郑磊本人则应该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不自暴自弃,学会在职场和生活中扬长避短,找准属于自己的支点,未来的人生同样会很精彩。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云勇:城管队员不想拿“委屈奖”,这就对了
李忠卿:学校食堂究竟该由谁来承包经营?
曹灿辉:如何破解“有偿替课”?
醉江南:莫让“该投票了”绑架人情
娄义华:当下中国正是寒门出贵子的大好时机
张楠之:别让走丢的老人找不到自己的家
白墨:“有偿替课成产业”戳中教育“软肋”
吴雪萌:直播捅马蜂窝,谁为网红乱象买单
江尧:如何打败“女人公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