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红:读书是一场盛大的旅行
作者:徐桂红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读书,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古语有言“焚香沐浴为读书”。我深表赞同。一朋友是在大学教古文学的。每逢看书时总是净手后再拿书。用他的话来说,是对知识的尊重。我并不觉得他这是娇柔做作,相反,我却是很认同他的做法,一个教学者,要有多大的情怀才能有这样的感悟与言行。而非是一般人所为。
对于一个真正热爱读书之人而言,读书,是一场身与心的洗礼与融合。
真正用功之人,是不会刻意追求豪华精美的包装与价格昂贵的书页的。当你热爱一本书时,他的各种感官与书本是相互融合的。摒弃电子产品的束缚,择一安静之处,闻着书香,极虔诚地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黑白分明,嗅到的是馨馨墨香,听着书页之间的摩擦声,轻吟着动人的片段,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这时的你,不追逐名与利,不烦心富与贫,只是十二分的执着和投入,美丽的书韵就会化成一首悦耳的提琴曲,在你脑海里高山流水般地奏响;或者化成一杯醇酒,令你沉醉不知归路;合书掩卷之余,更让你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这是何等的惬意与柔情。
或许每个人的读书习惯不尽相同。但唯一不变的,是对书籍内容的推崇。从古自今,无数哲人的不朽著作,是人类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是作为后人的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源不断的源泉。它包含着巨大的奥妙,既有社会,也有理想,更有思想。
朋友总是笑话,我看过的书遭受了“打劫”。我总是喜欢用上颜色鲜艳的笔,在喜欢的段落上画上不同的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读后感。波浪线代表这段话值得一记。圆圈表示深有同感。或许从内心身处出发,做标记的这种行为十分矫情,但我却乐在其中。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的“道”是指使人识道、求道、悟道,意在提升个人修养品位,充实强大个人内心。相对这样的解释我更认同杨绛的一番比喻。她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这笔精神财富,足以让人受益终生,根本无法用物质衡量。这样的比喻是何足的贴切。
现如今,社会经济水平飞速提高,新一代的青年却逐步丢失拿起书的勇气,任何知识的获取都借助电子产品。这既是进步,也是退步。当然,我不会评论用电子产品就是爱国情怀的丢失,就是一种错误,只是,人们再也无法安静地,俯下身子去享受古代文明的美好。
读书是一种信仰,更是一场盛大的旅行。它在让你体味平凡的同时,又可让你仰望星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真正至美至纯的,是在书籍之中,能够找寻期待甚久的事物,更或者朋友。一起品赏万物河山,吟颂人情风物,浏览名胜古迹,聆听古之圣贤,品味神州传说,聆听趣闻逸事,漫步科学之巅,更或者,让你在黑暗中找寻期待已久的光明。
开阔了的视野,能够看见常人看不见的风景。站在高处之人,才会享受人生烂漫。而品味书韵就如同站在高处,才不愧于为人,才无愧于立于天地间。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林一一:施行“电影第一法”,影业的动力马达
郭喜林:7岁无臂男童成双优生不仅是感动
李忠卿:班级微信群还是不建为好
曲征:莫名其妙被办卡,得有人为此担责
老太捡烟头不缺钱与200元钱是好故事
“集体离婚”别只盯着“见利忘情“的村民
张一帆:节后跳槽季,换工作还需三思
为什么林妙可总是被社会“苛求”
曾德凤:看美女的道德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