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曼:“熊孩子沉迷手游”乱象频发谁之过?
作者:贺曼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近年来,“儿童沉迷手游”、动辄花费数万元“打水漂”的报道屡见不鲜。12岁小学生玩“王者荣耀”打赏游戏主播,花掉环卫工母亲4万元积蓄;深圳11岁男孩玩手游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6月17日,媒体又刊发了“武汉10岁男孩玩游戏充值5.8万元”的新闻。其中,绝大部分事件都是孩子沉迷手游,然后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花掉了巨额款项。为此,家长事后诉诸法庭追讨款项的也不在少数。“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不仅给家庭造成巨额花费,易引发纠纷,对孩子的个人成长也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成绩、受游戏影响性格有暴力倾向等。
“儿童沉迷手游”事件频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父母缺位,手机成孩子最亲密伙伴。孩子沉迷手机游戏,主要是因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严重缺位。现在父母多为双职工,回家或忙于家务,让孩子玩手机“自娱自乐”,没有时间真正意义上陪伴孩子;或忙于自己玩手机、看电视,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营亲子关系。孩子耳濡目染,通常在很小的年纪就熟练手机各种操作、各类游戏。加之父母“不设防”,对于银行密码、支付密码等信息并没有避讳孩子,所以孩子能接触到家中大数额的钱款、掌握网上支付的权利。但由于孩子心智不成熟,往往对游戏中的消费没有正确的认知。据《武汉晚报》5月28日报道,九岁孙子转走奶奶5000余钱支付游戏消费,事后孙子这才明白过来:微信支付的不是虚拟币,而是真的钱。
二是企业在利益驱动机制下,缺乏自律。手游市场中不乏一些无品质、无原则、无良心的“三无”企业。这些企业缺失对用户的责任心,以利益做驱动,缺乏自律性。主要表现在不关注用户体验,不在意游戏可玩性,只追寻利益,研发、运营的游戏也仅以“坑”钱为目的。另外,由于网络游戏的活动平台基于虚拟互联网,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网游中的虚拟货币交易采用电子数据形式订立,合同相对人掌握的主体信息有限,甚至只是虚拟身份信息,以至于在游戏玩家身份识别、核实上存在漏洞,导致众多“儿童玩家”在游戏中巨额消费 “畅玩”而无人知晓。
三是手游市场存在法律空白,监管失职。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要求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实名注册,并保存用户注册信息,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内充值或者消费服务。但实际上,使用网上随意可以搜寻到的身份证信息或从淘宝实名认证商家购买身份证信息,均可顺利完成手游实名认证。这就让很多不符合玩家标准的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应资质,实名制规定已然沦为虚设。
要想彻底根治“儿童沉迷手游”乱象,不能仅靠某一方的努力,务必要合全民之力谋智造势。一要改变家长认知,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要自己对孩子沉迷游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咎于手游企业或孩子本身。正是由于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使孩子过多接触电子产品,缺少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交流,致使孩子极易沉迷在游戏中无法自拔。作为家长应切实加强履行监护职责,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陪伴和情感呵护。二是企业应该遵循起码的法律准则,要充分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动设置多重“壁垒”加强对玩家身份的核实及限制,将未成年人隔绝在手游之外。例如,为有效区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用户,每次进入手机游戏账号登录时,用户应进行人脸识别,做到人证合一,不能进行身份识别的,一律视为未成年人,禁止使用。此外,手游行业应通过多维度管理全力保障用户维权,在发生儿童巨额消费情况时主动配合,积极解决纠纷。三是通过立法精准发力,加强监管。有关部门应对未成年人进行虚拟货币交易服务后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和界定,在出现法律纠纷后能够有法可依。此外,要将“网络游戏实名制”真正落到实处,并增设延迟到账程序,利于及时发觉和处置不法交易行为,避免产生纠纷。只有这样,才能将“熊孩子”阻挡在游戏之外,保护在阳光成长之下。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曹灿辉:“送分题”背后的职教“弱势”如何破
李忠卿:可否制定一部《未成年人消费法》?
郭喜林:让大学毕业生走红地毯不仅是美好回忆
刘晶:你以为高考只剩等成绩了吗
李志朋:给冯小刚的“垃圾电影论”差评
曾德凤:轻松废掉爱因斯坦
魏美红:8万8的见面礼莫让物质违背结缘本意
李兆清:莫让谢师宴成为师德的陷阱
曲征:莫忽视“高考后综合症”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