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多方合力破解“假名师”之乱
作者:赵霞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几个月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一名家长,冲着“在校名师指导”“3个月培训能在原有成绩基础上提高20分”“没效果退钱”等承诺,给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报了南宁市一家培训机构的数学辅导班。然而,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更让他惊讶的是,孩子告诉他,在这家培训机构里上课的教师不仅不是什么名师,有的还不一定有教师资格证。(新华网8月28日)
近些年,包括教育培训行业在内的各类培训行业都致力于打“名师牌”,以“名师”为噱头吸引消费者报名。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过度包装,虚构教师资历,打造各式各样的“假名师”。有的培训机构廉价雇佣一些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入职培训”后,就被包装宣传成“一线名师”“资深教师”。在如此“经验丰富”的“名师”教育指导下,难怪学生毫无长进,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假名师”扎堆教育培训机构,并成为高发传染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校教师的“一师难求”。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在校教师不能在外面做有偿培训,这就让教育机构挖空心思打造自己的专属“假名师”。二是教育培训机构的恶性竞争。从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教育培训机构在广告和硬件设备上的花费较多,机构里教师的薪资一般不高,很难聘请到真正的名师,而且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跳槽”频繁,因此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退而求其次”,把普通教师包装成“名师”。三是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不力。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了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管,在机构注册时“打擦边球”,名为文化传播公司,实际上却开办教育培训班,这在客观上就容易引起部门监管混乱或者监管空白等问题。而且不少消费者在遇到“假名师”的问题,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少到相关部门举报投诉,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培训机构的“假名师”气焰。
教育培训机构“假名师”的问题,是以不诚信的方式来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和钱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欺诈行为。而且“假名师”犹如教育培训行业中的一颗“毒瘤”,严重影响教育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当前必须多方合力,共同破解教育培训机构的“假名师”之乱。
从教育培训机构自身来看,要把诚信视为长远发展的根本命脉,通过优质的教学质量、完善的服务质量和过硬的师资力量,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经住市场大浪淘沙的检验。从监管部门来看,要明确职责,强化监管,对非法办学、无照经营或收费不合理、培训效果不好、师资造假等问题,进行全方位追查和深挖,并依法查处,同时要科学设置监管方式方法,适度增加抽查、年检次数,让不法教育培训机构无处遁形。从消费者来看,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要擦亮眼睛,谨慎选择,对类似“假名师”的问题,积极监督,及时举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彭忠富:中小学校“十羊九牧”非改不可
苗凤军:爱情之花在坚守与奉献中绽放最美
李忠卿:“看病前先买书”也是一种病
能否借国外经验铲除有偿补课这一毒瘤?
郭喜林:13岁浙大新生报到学医不是神话
郭军平:塑封的书何时能揭开神秘的面纱?
《河神》:烂尾难掩总体剧情惊艳
陈程:海事局职工“吃空饷” 应查背后受益人
宋鹏伟:吃瓜医生错在“见病不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