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娱乐 > 列表

程振伟:校名多厉害,不等于你有多厉害

2018-11-26 15:29:20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华中大站”,引起关乎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场笔墨官司,中国人很讲究名分,旁观者眼中似乎是一件小事,可在当局者心中很可能是大的不得了的大事。若要厘清“大学校名...
  作者:程振伟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最近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所在地的地铁站“华中大站”,貌似侵犯了同城华中师范大学的“姓名权”,引起一些笔墨官司。最新的消息是,这个“华中大站”改名为全称“华中科技大学站”,终于平息了一场外人看起来很无聊的争议。
  “华中大站”,引起关乎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场笔墨官司,中国人很讲究名分,旁观者眼中似乎是一件小事,可在当局者心中很可能是大的不得了的大事。若要厘清“大学校名何以屡屡引发争议”,还得从大学改名说起。
  不少高校在改名上是费尽心思。改名的学问,都足够写一部攻略书了。一般是名头越大越好,如果能带上“华东”“华南”“华北”“东南”“华中”等名称就更好了。不否认一些高校在“校名升阶”后脱胎换骨,但升级主要是靠自身实力的提升,而不是换了个名字就自动高大上起来。
  那么,是否校名越恢弘大气,越能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改校名有风险,改不好不仅会失去“身份认同”,反而会让校名失去“辨识性”的第一存在价值。前些年一些高校在改校名冲动洪流中“改姓名成功”,可自身也似乎从中国高校版图中“自我放逐了”,因为改名后办学特色并不鲜明,社会影响力有限,“新名”倒变得模糊混淆起来。
  不少地方性/行业性大学,办学根基应该是在当地或特定行业,发展潜力应该是当地老百姓或某行业人员的口碑认同。总是想着改名,恨不得自己飞起来,其实是缺乏定力、不思服务地方/行业的表现。地方性/行业大学的校名,往往凝聚着当地人民和老校友的深厚感情,轻易草率改校名,意味着学校的办学定位也要随之改变,名头大了,但是学校的办学资源如果跟不上,校名容易大而不当,客观上导致办学思路混乱,当地人和毕业生也会因校名改变而对学校产生陌生情绪,反而让学校丧失重要的群众/行业办学基础。据说前些年杭师大想着改名杭州大学,“杭师大最著名的校友”——马云,就对母校的定力不足不以为然——“我读的是杭师,又不是什么杭大”。
  一般来说,一所大学的简称,往往是由老校友和所在地的市民约定俗成的。学校简称是否显赫,不是由名称本身带来的,而是由其办学定位和品质赋予的。大学之间陷入“南大”“华中大”“山大”这类的名头之争,一定程度上也是意气之争,“简称”往往有地域性,难道说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就让同样自称“南大”的南京大学自动降维?即便是南大获得“南大”的独家身份,江西人一样称南昌大学“南大”;即便是山东大学获得“山大”的独家名头,山西人一样叫山西大学“山大”。大学简称,不可太当真,约定俗称的东西,更多蕴含着相关人员的情感,而无关“谁更厉害”。
  大学名,存在的首要价值是“辨识性”,改名一定要首先考虑身份认同,在校名特别是简称上较真,很容易裹挟太多不必要的情绪,反而影响大学的包容开放本性。就拿简称来说,争得了“华中大”“南大”这些所谓高大上的称谓,并不会改变学校自身的办学品味,官方上给你显赫的名头,老百姓未必买账。
  还有,一些大学总有改名冲动,改名后简称上立即看起来显赫威武,给学校学生造成“看我多厉害”的幻觉,也很容易与别的学校撞车,很容易给人“手伸的够远”的观感,背后反映出高校办学思路不清、不专注主业的焦虑冲动。在大学简称上最较真的,往往是校友和在校生,你们可要明白,学校有多好,取决于你们的努力和你们以后的成就,请多想“让学校以我为荣”,少些指望学校名头给自己赋能的奢想。

更多

热门关键词:武汉 大学 校名 程振伟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