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别把参观高校做成“生意”
作者:周志宏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北京累计接待游客518.59万人次,从外地来京的王女士及其家人,位于其中。王女士表示,做旅游攻略时,她发现一些知名大学与故宫、颐和园等知名景点一样,被很多旅游博主列入城市必打卡名单。因此,带孩子前往知名高校参观也是她此次行程的一部分。然而,当王女士带着家人来到高校门口,他们却被拦了下来。“保安说,现在没有对公众开放预约通道,外来人员需要通过校内的教职工和学生预约才能入校。”王女士一家只能失望而归。(工人日报7月2日)
在某大学门口,有不少像王女士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但由于没有入校资格,他们只能在门口徘徊。有游客试图询问正准备入校的学生可否帮忙带进去,遭到婉拒。无法进校的游客们纷纷在校园门外拍照打卡,合影留念。为了有机会入校游览,还有不少游客抢起了大学校园内的酒店、艺术馆门票等。可谓用尽了心思。除此,在社交平台上,有博主整理了几种渠道:可以找本校学生帮忙预约;可以通过研学机构带队进入;还可以由“黄牛”有偿带入。还有,据了解,今年1月中旬起,多所北京高校宣布校友可以凭电子校友卡进入校园,并上线师生亲友访客预约系统。然而,对普通公众来说,要想入校,需要有校内“关系”,即或通过在校学生或教职工进行预约,或受到校内人士邀请。这已然告诉人们,一些高校校园是可以进入的,只不过要凭“关系”、要预约,而且“只限校友、师生亲友以及公务往来人士”。
于是乎,有人嗅出了“商机”:有偿预约、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游客旺盛的入校需求,催生了付费入校生意。在社交平台搜索“入校参观”,一位卖家称:“可以帮忙预约进校,清华300元一位,北大400元一位,大人小孩都要收费”;“进校方式不一定是哪种,可能是预约进校,可能是有人带进去,也可能是坐车进去,但是,保证能进去,不成功不收费。”此外,研学游也成为进校参观的一种途径。一个名为“北京游学亲子行”的微信聊天群,120多名群成员几乎都是要报名参观清华、北大的。该研学游负责人给出“清华一日营”报价为一大一小1380元,费用包含2顿正餐、清华大学艺博普展门票、研学知道、研学材料、研学服务等,伊然将参观高校做成了“生意”。
大学之大,不在高楼大厦,在于包容并蓄,在于没有围墙。大学校门何时开放、如何开放?这是时下不少人关注的问题。人们注意到,近来,有的高校正在逐步打开“围墙”,今年4月,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学校有序恢复对外开放的通知,进入校园只需刷身份证进行人脸比对。没多久,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发布校外人员入校方式;6月30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发布开放暑期校园预约参观的通知。两所学校从7月8日起开放对外参观,游客可通过线上渠道进行实名预约。
有关专家表示,高校向公众开放是主客共享旅游资源的有益探索,也是一个城市开放、包容、共享应有的气度。这一认知颇具“高度”和“深度”。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向公众开放既要考虑游客和市民参观访问的需要,也要重点考虑学校本身教学研究和文化创造的需要。因此,要分时分区域逐渐有序开放,例如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对社会开放,一些公共区域也可以对外开放。与其消极地堵,不如积极地疏,学校可以多增加一些定期的校园开放日,请学校管理部门、师生等志愿者充当导游、讲解,引导游客和市民参观,这也是校园文化与社会共享的一个有益探索,有利于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亲和力。
只是有一点不能被忽视,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创造的场所,不是公园、游乐场所,不是完全对外开放的社会空间。主次不可颠倒,开放力度必须有“度”,不能冲击原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不能妨碍校园环境和安全。
别把参观高校做成“生意”。一旦与“金钱”、“利益”挂钩,高校向公众开放迟早会“变味”。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张若彤:聊城以赛展技,拓宽“新农人”逐梦之
苗凤军:二等功奖金全捐,聊城这现役军人真棒
毕业典礼书记为校长撑伞,人生道路需风雨同舟
郭喜林:为聊城立功军人捐出5000元慰问金点赞
廖卫芳:医院推“夜门诊”服务是一种多赢
郭喜林:任羊成是红旗渠不朽的丰碑
林玲:整治形式主义永不歇脚
周志宏:为“假日学校”叫好
郭喜林:聊城最美梦想蕴藏在全国农民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