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桂林:别让“课间圈养”成中小学校里的流行病
作者:钱桂林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最近,某地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并迅速引发许多家长的共鸣。“课间不自由”由来已久。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现在不少小学都在推行所谓“文明休息”,即课间十分钟只准喝水、上厕所,不准在楼道停留,不许到操场玩耍。(北京日报)
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如此“光景”不免让人生疑——这还是新时代的校园吗?
“课间圈养”现象,不独某一个地方、某一个学校,毫不客气的讲,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了很多地方、众多学校心照不宣的“规定动作”。“课间圈养”,其主要初衷还是教育人生怕出现校园安全事故,让学生呆在教室这个特殊的“金丝笼”里,安全风险大大降低。学生喜欢过这样的校园生活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其实,中小学生是长着“翅膀”的小精灵,他们渴望在课间“飞翔”一会儿,缓解上课的疲劳。“课间圈养”让众多中小学生身累心更累,长此以往,学生的“翅膀”蜕化了,成了不会“飞翔”的“呆头鹅”“笨脚鸭”。学生没有了灵动与灵性,还能有活力和动力吗?还能有潜力和张力吗?
“课间圈养”,于教育人而言,大大省事和省心了,可以讲,是“一圈永逸”。不过,这样做,暴露出教育人的慵懒,是不折不扣的“教育懒政”。这既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也有悖学生成长规律。
更重要的是,“课间圈养”与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背道而驰。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很明显,“课间圈养”违反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折射出学校保护缺位和缺失,侵犯了学生的课间支配权,禁锢了学生的人身自由。
教育是一项塑心铸魂的工程,教育人要有很高的政治站位和教育定位,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和角度想问题做事情,多为和谐教育着想,多为学生健康成长考量。教育人不可裹挟着私心杂念,为了一己之慵懒,随意限制学生的自由,别让“课间圈养”成中小学校里的“流行病”。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中小学加强监管,向所有的不当教育行为说不,尤其是要对“教育懒政”“教育暴政”加大处罚力度,正校风端师风,让学校成为最富生机、最为快乐的地方,激情放飞学生理想。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魏芳:老人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不该是一种奢望
曹灿辉:电梯“安全绳”千万不放松
维扬书生:面对特殊学生,转学并非最优解
李丁乔:20元“人口费”虽合规,但并非长久之
王佳祺:在《志愿军》中感悟英雄气概
职业学校700名新生退学,民办教育路该怎么走
王鸣镝:“提升服务”才是化解误会的“最优解
张桂梅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女性之美熠熠闪
廖卫芳:高校开设“缝缝补补小课堂”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