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华:给广大基层干部去去“班味”
作者:宁海华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语言文字权威期刊《咬文嚼字》发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语”,“班味”一词成功上榜。“班味”用来形容上班族特有的生活状态和气质变化,既有身体上的疲惫也有情绪上的压力。
不管你多么开朗、阳光,一旦开始上班,“班味”就散发出来了,挥之不去。正如网友自嘲:即便上班打扮再精致,也挡不住浑身散发出的疲惫之感。“班味”之所以成为网络热梗,原因就是它引起了当代年轻人对于职场生活的共鸣,切中了“上班族”苦中作乐的自嘲情绪。
广大基层干部同样作为“上班族”,有时因为工作繁琐和工作压力也难免“班味”在身。但是政府公职人员,不仅代表个人形象,更代表着党和政府形象。疲惫的“班味”很可能表现为对群众的冷漠和不关心,表现为对工作的不在乎不严谨,表现为对工作价值和成就的否定。如此班味,影响甚深,必须给广大基层干部去去“班味”。
牢守初心使命,给思想加点“信念味”。探究根本,“班味”产生的原因是工作使命感、价值感、成就感的缺失,所以既然选择了基层,就不要再过分向往大城市的繁华,既然选择当一名基层干部,就要鼓起勇气面对纷繁复杂甚至有些枯燥的基层事务。入职之前,就要明确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入职之后,更要守牢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基层工作者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政府和群众的纽带,也是社会维稳的基石,所以干好基层工作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也能让人产生成就感。要给自己加点“信念味”,带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勇往直前,真正做到“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拒绝职业倦怠和自我损耗。
善于自我调节,给生活加点“调味剂”。调节自我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可以敞开心扉,和长辈、领导、同事谈心谈话,谈谈自我成长的感受,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建议;可以读一本内涵丰富的书籍,让智慧的文字填充大脑,给自己加点文化营养;可以骑上自行车,在自己的辖区走走转转、兜兜风,看看与自己工作“挂钩”的一户户人家、一条条道路、一个个公园;又或者,一次老友重逢的聚会,一场酣畅淋漓的体育运动,一次趣味横生的亲子活动,都可以帮助去去“班味”、满血归来。要善于给生活加点“调味剂”,让生活多一些别样味道,每天积极向上、精神抖擞,那“班味”自然而然就被驱散了。
强化基层减负,设好基层干部“解压阀”。今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一直以来,基层工作者苦于文山会海,苦于制表填表,苦于应对各种检查。不少基层干部自称“表哥”“表姐”,这些“困”在材料里的基层干部承担着繁琐工作和巨大压力,逐渐产生“班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为基层减负也非一日之功,所以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设好基层干部的“解压阀”,为他们解解压、松松绑,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强化机制保障,让广大基层干部出实招、干实事,让“班味”不再产生,才是去去“班味”的最好良方。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王毓:凝聚银色力量 激活老干部群体新动能
廖卫芳:“工厂直发”岂能弄虚作假?
蒋富民:基层干部在群众工作中要守好底线履好
龙晨悦:莫让层层提速成枷锁,为基层减负正当
殷建光:让交通安全在“携手”中款款走来
杨汇瑜:从严治党还需从“源”治党
袁文良:调整医保药品目录为群众带来实惠
翟云雪:“警”心守“未”成长,巾帼尽展芳华
骆鑫茹:争做“含而不露、沉静内敛”式青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