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告 > 列表

惊蛰:新闻时评成为舆论监督利器的冷思考

2012-04-20 15:37:06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毋庸置疑,目前新闻时评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长年执笔写作时评的新闻人,笔者对于这一利器大行其道既备......
 
  毋庸置疑,目前新闻时评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长年执笔写作时评的新闻人,笔者对于这一利器大行其道既备感欣慰,又颇为无奈。欣慰的是,时评引导舆论激浊扬清鞭挞丑恶。无奈的是,本应当由调查报道充任的这一角色经常被时评“抢镜头”,这并非正常的现象。
 

时评成为舆论监督急先锋是新闻与现实妥协的产物
 

   每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新闻人都知道,新闻报道中最困难的莫过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中最难的并不是新闻操作手法,而是操作新闻前的决断与新闻完成后是否发表的勇气。决断之难,在于进行监督前,新闻人要充分考虑到选题的辛辣程度及新闻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发表之难,在于新闻人要充分考虑作品发表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压力,既有来自于主管部门的责难,也有来自于经营部门的非议。
  即使抛开以上因素不予考虑,单纯从技术层面而言,舆论监督类报道的操作也是技术要求极高的一类报道。这类报道无一例外,均属于调查报道,要有充足翔实的证据作为基础。即使克服重重困难完成采访,写作者还要有极高的政治及理论素养、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简练准确的表达能力,可以清晰、完备、均衡地表达各方观点,得出无懈可击的结论。从历年来笔者处理的新闻纠纷来看,举凡就舆论监督类报道到报社“要说法”的,均不否认整个报道的客观性,而单纯揪住某个细节的出入不放,不及其余,确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风范。作为媒体,往往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是非常高的,短时间内要完成无懈可击的调查报道,出纰漏在所难免。但是,这不是媒体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至少,这种解释在当事人那里肯定说不通。从法律层面上来讲,由于《新闻法》并未出台,记者采访权的保障尚处于探索时期。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完备,新闻当事人以新闻失实导致名誉权受损“双起”新闻单位与记者的情况,成为搞监督类报道的媒体必须面临的窘境。社会主义审判体系尚不完备,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对法律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判例花样百出,媒体败诉的比比皆是——即使胜诉媒体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舆论监督,是让传媒既爱又怕的利器。诚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说,核导弹威力最大的时候,不是发射出去的时候,而是当导弹还在发射架上的时候。舆论监督类报道也是如此,报道一旦发出来,与被监督对象往往形成鱼死网破不共戴天之势,影响难以挽回。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记者热衷于从事“监督报道”,写出稿子来故意让被监督对象看一看,以监督之名行讹诈之实的根本原因——他们也知道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效益最大化。
  综上可见,新闻时评能成为舆论监督的急先锋,其实是新闻与现实妥协的产物。搞新闻报道我弄不赢你,搞一搞评论总可以吧?不让人调查,还能不让人说几句实话?聪明又无奈的新闻人,拾起评论的投枪,声东击西,指桑骂槐,明褒实贬,敲山震虎,既满足了受众的“解气”心理,又恰当地对无法实施直接监督的对象施加了舆论压力,也算一箭双雕。
 

运用时评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与不足

 
  运用时评进行舆论监督,既有其优势,也存在非常明显的不足。
  时评有自己非常独到的优势,具体表现在:时效性强,针对性强,参与门槛低。
  先说时效性。之所以名之为时评,就是因为新闻时评往往是在新闻刊发的第一时间就进行评论。从事时评写作的,有新闻从业人员,也有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时评写手。一旦有能引发大众话题的新闻,肯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发舆论汹汹。这种舆论,有时甚至可以改变事态的走向,促进问题的圆满解决。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应用,第一时间第一评论,出现问题及时纠偏,时评可谓正当其时。
  再说针对性。新闻时评,是众多写手针砭时弊的最重要的工具。中国社会目前正面临转型期,向哪里转、该怎么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个社会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世界观、价值观多元化,腐败丛生,信仰缺失,社会不公,两极分化。不可否认的现实,滋生了形形色色的、匪夷所思的新闻。生于这个时代,最不缺乏的便是可供评论的新闻,最令人痛心的也是这种怪象不绝的现实。时评人,绝大多数都是心怀善意,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提出批评,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当权者所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至少实现一点点改观。先贤有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有一点,为生民立命,是时评人都在努力的方向。
  时评的参与门槛是比较低的。
  时评的一大特点就是平民化,门槛低,普通人也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亲身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既拓宽了舆论监督的范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舆论监督,同时也能使各方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便于达成共识,也有利于激发人们关注社会发展的热情。(河北大学宋春波《报纸时评在舆论监督中的优势》——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下)不平则鸣,倚马可待。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有善于思考的大脑,有一支基本通顺的笔,有上网基本条件,愿意为民鼓与呼,就能参与。有一位资深时评人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笔下不再出现百姓而是用公民来取而代之的时候,才说明我们的社会得到了真正的进步。诚哉斯言。不信各位时评写手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文章,看看其中关于“百姓”的字眼出现了多少。百姓、黔首、黎民、黎庶,都是相对于父母官而言的,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称呼。时评人的写作中,如果没有了对青天大老爷的期许,没有了对普通百姓的俯视,有的是不卑不亢的平视,才说明公民社会的到来。
  时评写作的驱动力就是强烈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公民之所以成为公民,关键要落实公民的权利。在公民的权利中,除了生存发展权这个基本人权之外,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提到了“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又进一步地推动了公民权利的落实。时评人要致力于唤醒更多人的公民意识,培养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启蒙人民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黄欢《盛大林的时评观》青年记者2011年6月下)
  运用时评进行舆论监督,其局限性与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时评最大的不足,与其时效性密切相关。短时间内立即就有关新闻发表看法,确实难免有偏颇之处。新闻本身是一种快速调查产品,受众(包括评论者)对于新闻的理解也是比较表面化的,对于新闻背景、新闻与事实之间可能存在的出入都不了解。索尔仁尼琴曾经说过,对于我不了解全部真相的事件,我不置一辞。时评由于不可能等了解了全部事实及前因后果以后再作评价,所以偏颇是一定的而恰如其分反倒是偶然的。
时评面临的最大困难,或者说是致命的困难,是评论所依据的新闻失实。如果论据一旦失实,论点自然成了沙上之塔,立不住了。时评论据如何证实,确实值得深思。
 

运用时评进行舆论监督前瞻与风险性掌控

 
  不可否认,时评的力量是巨大的。微博肇始之初,有人说,围观改变中国。与仅仅简单的围观相比,时评更能促进国家方方面面事务的发展。
  运用时评进行舆论监督,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掌握好相关工具,把握好言论的度,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首先,运用时评进行舆论监督应当有一个合适的平台。传统媒体在采用时评题材时,会受到诸多限制,电视广播媒体的一过性、平面媒体的自我阉割意识,都会让时评的锋芒与传播效果受损害。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在运用时评进行舆论监督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篇幅不受限制,内容只要不违法不反动不受限制,可以实现即时发布,发布过程中发现问题可能随时修正,这些优势决定了时评与网络的伴生是一对绝配。更重要的是,网络是草根的大舞台,强势媒体采用评论更青睐专家学者的“大作”,传统媒体采用评论则习惯跟风鲜有独创,只有网媒对所有时评人是最为开放和包容的。
  其次,运用时评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注意把握好言论的度,避免过犹不及。
  很多时评人在“议论”某件事或进行所谓的“辩论”时,最容易犯如下三种毛病:(1)不诉诸任何经验事实,随意地贴标签;(2)在还未真正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之前,就匆忙地进入解释阶段;(3)虽诉诸经验事实,但其所引用的事实与所得出的结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即由此事实推演不出彼结论来。(李辉《莫让时评成为谣言的推手》青年记者2011年5月上)
  时评人的政治意识与政策水平、法律水平与维权能力、认知社会的程度、自身经历的局限,决定了写作水平的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时评人应当本着与人为善、建设性地发表意见,而不是一味地谩骂攻击,单纯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时评人应当是热爱这方土地及这方土地上生活着的国民的一批有志之士,他们赞美祖国,是因为热爱她;他们批评政府,同样是因为热爱国家和人民。我们需要的,是如何通过舆论监督,让这个国家更美好,更和谐,更宜居。
  再次,时评人的视角,不应当局限于一事一物,不应当满足于异地监督,而应当放在世界与历史的大视角上,反思中国的过去,审视中国的今天,思索中国的未来。未来向哪里去,该怎样让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可持续地、和谐地发展下去?这些,应当是时评人应有的抱负与心胸。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闻评论作为启迪民众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一位优秀的新闻评论员,就是要通过自己专业的思想传播成为引领舆论的人,用强烈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以深厚的知识积淀,为公众还原社会的真理式的真相,提供新的看社会的角度。(黄欢《盛大林的时评光》青年记者2011年6月下)

  作者:惊蛰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更多

热门关键词:spj 惊蛰 新闻 时评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