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新闻引人关注?都是为了孩子
作者:叶传龙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近日,父母为了孩子的四则新闻引人关注,让人感动:一是浙江61岁失独母亲借助试管婴儿技术成功受孕并顺利产下一健康男婴,7月5日,这位“奶奶级的妈妈”和宝宝一起出院(7月6日澎湃新闻网);二是广西桂平的母亲为了给身患重病的儿子筹钱看病,当街扮演蜘蛛侠,无奈因儿子病情突然加重,供体又没到位,钱也没筹够,儿子决定才放弃治疗。在返家途中,儿子不幸去世(7月6日京华时报);三是山东商河的侯丙福为了割肝救女,每天跑步10公里,3个月减掉30斤,进行肝移植手术后父子已康复出院(7月2日济南时报);四是来自江苏赣榆的姜绪其为了给患先心病儿子做手术,四处筹钱,而自己已是胃癌中期,却抱病不治(7月2日南京晨报)。
读着这样的新闻,不禁让人泪湿衣襟,心绪难平。一首《时间都哪去了》,揭示了父母为了儿女而牺牲自己的时间,陪伴儿女渐渐长大,等到儿女成家立业了,他们也慢慢变老了。
如果说普通父母都在做着养育儿女这道“必答题”的话,那么,如上四位父母,显示是漂亮地完成了超大难度的“附加题”!
此前,坊间有个很流行的脑筋急转变类选择题——“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你会先抢救哪个”,这道题一度难倒很多儿子,他们会反复考虑,甚至无法作出选择。而换着父母,他们绝不会这般磨叽,往往会毫不犹豫,毫无怨言,毫不讲价地选择抢救他们的儿女,上述四位父母,就不惜割舍自己的器官,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儿女,他们可以赴汤蹈火,奋不顾身。这种忘我的付出,只缘于一个“爱”字,对儿女爱之深,投入之多,而且在投入之时,根本不考虑产出与回报,他们就是这样痴痴傻傻的一类人。
四位父母都是一个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孩子,也让四则新闻有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当然,四位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心想事成了,有的虽然努力付出了,但仍然没能实现目标,但此心可鉴,可昭日月。
四位父母的举动,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孝道教材。作为儿女,是否应该思考,怎样对待父母,才能对得起父母这般付出?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兆清:别让夏天求空调成为连续剧
梁春雪:交通违规“优惠券”到底该如何用?
熊传东:我们不能只站在岸上看海
叶传龙:不应止于被“早餐奶奶”感动
李忠卿:不妨将发冰块降温当做一次炒作
徐铭慧:别用“玻璃心”揣测女性停车位
李云勇:取消公交“敬老卡”难以复制
郭喜林:数字小姐演员不仅是不敬业
餐厅推行试吃制度,真的是“想得太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