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过分期待“抹灭”启航之光
作者:刘正中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饕餮来捣“诞”了!12月25日圣诞节当日下午2点26分,由张艺谋执导的贺岁饕餮巨制《长城》敲“罗”打“摆”票房破8亿,这是2016年贺岁档票房最高的影片。(12月26中国青年网)
《长城》票房高歌猛进,可是口碑却不尽人意,甚至出现一边倒的“犀利”负评。这样的极端反差,有观众对影片创作体系不了解的原因,更有中国电影市场大环境浑浊的原因。
《长城》不同与老谋子以往的作品,它是一部有别于传统中国商业片的电影,是一部很美国的中国好莱坞合拍片。张艺谋曾表示,中美合作经验让他大开眼界,“我发现,好莱坞原来有很多掣肘,导演同样不能百分百自由创作,因这是一个建基于电影公司和制作人的制度。”
正如老谋子所说,在好莱坞的制度下导演能够左右的东西其实是有限的,担任导演也就是努力做好导演的本分。这个由西方编剧撰写的角色,本来就不是中国人,向美式超级英雄学习的虚构故事,亦跟历史无关。一位西方的编剧,即便是个中国通也未必能够理解深邃的中国文化,而寄希望于“洋”编剧编织出一个完全切合中国人口味及欣赏水准的作品实属天方夜谭。
如果把《长城》定义为一部含有中国投资、中国导演、中国演员的好莱坞影片,这样的注解是否会减少些质疑之声呢!?因为它挂上了好莱坞的招牌,是纯纯的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出发的电影,故事更是以一个西方创作者的角度,去诠释发生在东方国度奇幻的故事。在“洋”架构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更多的中国元素融入进去。而在这个好莱坞花了七年发展的剧本上,虽然出自商业考虑,但老谋子还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注入了更多中国文化元素。更试图借达蒙和帕斯卡等“雇佣兵”输出中国文化软实力。
《长城》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可谓是启航之作,它真正地打开了中国好莱坞合拍大片之门,但是观众对此并不买账。对佳片奢望的饥饿感,让观众们对老谋子的新片给予了太多的精神寄托。当本尊呈现,似乎又少了他们心中期许的那一点。希望大导致失望也无限扩大,进而使得《长城》这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影片成为了众矢之的,批评不断,甚至被扣上了“张艺谋已死”的恶评。
在粗烂横行的中国电影市场,观众并没有因为烂片当道的现状而被“同化”,相反口味却越来越“刁钻”。或许是烂片看多了的缘故,看什么都是问题,看什么都有槽点,早已分不清楚大环境之下什么好片,什么是烂片,几乎都是一棒子打死的“差评”。
面对流水线式情感故事的爱情片,充斥着堕胎、车祸、罹难等桥段的青春片,东拼西凑网络段子的搞笑片,观众不应再保持高姿态,再以“名留青史”为标榜来衡量影片是不是好的作品。现今观影重点应该是能看到主创们的用心,看到作品的突破便可以算是好片子,而不是要面面俱到,处处经典的影片才是好片子。处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大环境,创作土壤匮乏,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注入投资回报率高、投资周期短的小成本电影,以此谋求利益最大化。这也就使得高质量的影片成为了奢侈品,更变成了可遇而不可求。
同时,影片好看与否其实也与观影者的心态及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张艺谋表示:你评价《长城》,你就要在好莱坞的工业体制上的这种标准产品,在这个大片的类型上去评价它,看它有没有特色?故事讲得怎么样?有没有意思?视觉上有没有特点等等。你不能站在一个文艺片的角度去评价它……
以一部娱乐性的爆米花电影为例,要是抱着轻松娱乐的心态看下来,或许它会是类型片中的佳作,但要是抱着情感共鸣的心态看下来,或许它会是被批判的体无完肤。诚然,观影的初衷很重要。正如对待爆米花影片非要审视出个文艺气息浓重显然不合适,而对待《长城》非要是站在一个审视文艺片的高度,一个考量中国商业片的角度显然也是不妥。《长城》本就不是传统的中国商业片,而是走起好莱坞模式的中国好莱坞合拍片。好莱坞有着自己的做电影的套路,有着自己的模式,我们要看到的应该是影片的突破,应该是影片的长处,应该是影片“跨时代”的意义。
作为商业影片,无论是演员阵容、电影特效、后期制作甚至是故事剧本都完全合乎标准,亦或是超出传统的中国商业片的制作水准,通篇看来也足见主创们的用心。从这个角度来说,《长城》已然步入了好看的行列。毕竟再好的电影都有美中不足,观众需要站对“观影层”,一味的“得陇望蜀”只会徒添烦恼,同时也将会失去探究深层次内核的平常心。
中国电影市场的伪盛世依然,但是明显不再那么红火。市场的不景气源自电影质素的良莠不齐。观众们一直在等待一个电影大事件,可是这样翘首以盼的紧绷神经并没有因为老谋子的《长城》而松缓下来。水土不服及天然差异令观众难以释怀,而指望着《长城》释放紧绷神经的观众在“失望”的态势下,蒙蔽了双眼,再难发现影片中的优质。这也映射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中作品质量整体孱弱,观众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某部电影或是某个电影人的身上的不争事实。对佳作匮乏的电影市场及混沌不堪的制作环境,观众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这样的“恨”并不可全部宣泄在某一处。因为一部用了心的,一部开创了新时代的影片不应该去承载那些被无限放大了的“愤恨”,需要的是正确的认知和正视的角度。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曲征:小学生“叫板”人教社有哪些看点
白墨:环卫工休息室成摆设折射“病态”的管理
苗凤军:教室里打伞上课这责任岂能推向社会
关育兵:实力和机遇孕育了“网红”
侯文学:“报销腐败”须严加整治
杨宝:《孽债》桥段再现 何时唤起迟到的责任?
郭喜林:“土得掉渣”与“世界十佳”值得深思
白墨:“鸭肉变牛肉”是自砸招牌的失信经营
郑文芝:依法执法岂能成为“依法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