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稻草之念
作者:杨乐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又到收割的季节,想起了十七八年前,在老家的一些往事和那些与稻草有关的童年回忆。
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农村十分热闹,我的父母也没有离开乡土,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那时候不管是“黄发垂髫”,还是青壮劳力,都守着自家的田地,忙活着一个个春夏和秋冬。可以说,农村人对于田亩是有深厚感情的,这是根深蒂固的历史法则,至少在南下务工潮还未太过蔓延的那个时期是这样的。
我的老家位于江汉平原东北部,平原与丘陵交织,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农业生产条件还算不错,但由于地少人多,每家每户分不到多少田亩,收到的粮食也只能自给自足。那时,我家属于半务工性质,父亲随着舅家亲人外出广西跑粉笔生意,母亲留在家照顾我和姐姐,并且从事一点农活。在我记忆里,每到清明过后要育秧时,母亲就会凌晨三四点爬起来,带着秧板(坐在水田里的木凳)到田地里扯秧苗,趁着黎明天不是很热一个人抓紧时间在田里插秧,两个月后就可以收割。为了获得更多的回报,人们往往还会在收割之后马上翻耕种上晚稻,于是在最热的七月天里,出现了农村人常说的“双抢”,抢着收早稻、抢着种晚稻。
收稻子的那个时节,天气最热,那时没有收割机,人们都还是“刀耕火种”,一把镰刀齐刷刷地将稻子撂倒,然后绑成捆,用冲担(冲担是一个木扁担,两头装着带尖的铁锥子)挑着还未脱粒的稻草,我们当地人谓之“挑草头”,母亲身材瘦小,挑不动几十公斤的草头,有时还要靠邻家的叔伯帮忙,挑到自家稻场后,还得请拖拉机师傅在稻场来回碾压,碾压时还要用扬叉顺势翻一遍,好让稻谷在拖拉机的奔跑下“骨肉分离”。脱下粒的稻草都会堆积起来捆绑起来,等到闲下来时,农家妇女们就会围坐一起“扎把子”,供灶炉生火做饭。
稻草扒开后,人们将稻谷堆积起来,趁着傍晚时分西南风渐起,农家人就会用木锨一锨一锨地将稻谷向空中扬去,使饱满的粮食籽粒在风中与无用的瘪籽、半粒儿、草屑、空壳等分离。为了使谷物质量更高,农民还会用上风车,他们将要风净的粮食倒入木斗,随机打开活门,摇动摇把,随着车叶子哐啷哐啷的声音,籽粒饱满的粮食便由前出口而出,而那些瘪籽、半粒儿、草屑、空壳等物,则由后出口扇出。
整个流程下来,农民们用汗水浇灌希望,在忙与累的奔波中尝到一年收获的甜头,在“夏蚊成雷”的三伏天里,人们敞着膀子,躺卧在露天凉床上,看着天上繁星点点,在一声声蛙鸣声中渐渐酣睡。
如今,工作于乡镇基层,又能亲临这一幕幕农事景象,但又回溯不到当年的情景。农村人总是用自己憨实的性格和勤劳的双手创造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存食粮,他们最辛苦,收获可能不尽人意,但他们是最光荣的。而今天,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减少了农业生产的诸多不便利,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很多富余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从事更精细化的工作,随之而来的打工潮带着青壮劳力去了祖国各地,却留下了“黄发”和“垂髫”,还有一根根稻草编织成的乡愁。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公安厅技侦总队总队长接受组织审查警示了谁?
贪官潜逃1145天后自首 党员警示教育不能少
曲征:地铁写作业的背后
解决农民办事难不只有“8+22”一种方式
郭军平:繁荣校园文学 推动校园文化大发展
郭金富:一位即将30岁的男人
赵皎帆:高校有权限制外卖进入吗
购充电器为什么却收到半斤黄金?
楚嘉伟:被小学水平的骗子忽悠,真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