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列表

程振伟:“攀比购车”别带上“农村”的老梗

2016-02-16 21:34:48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记者报道农村攀比购车:负债累累,却要买辆车“争脸面”。中国农村何其广阔,攀比购车的何止农村,偏偏农村被盖上“攀比购车”的大帽子,...

  作者:程振伟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记者春节期间在鄂西山区采访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一大批“有车族”。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儿,然而据一些村干部介绍,不少农村“有车族”其实负债累累,买辆小轿车并非因为生活富足,而是出于相互攀比“争脸面”。(2月16日,新华网)

  记者报道农村攀比购车:负债累累,却要买辆车“争脸面”。中国农村何其广阔,攀比购车的何止农村,偏偏农村被盖上“攀比购车”的大帽子,即便是“负债累累”,按城里的说法叫“按揭—提前消费”,放到农村咋就成了道德审判?“争脸面”不止是在农村,城里则表现在比拼豪车,所谓农村的贫困落后被规模消费的春节季,“农村攀比购车”的新闻,再次让人联想到“农村话语权缺失,沦为被精英话语妖魔化的境地”。

  笔者不否认城乡二元对立的客观存在,可在不少地方城乡差距已经很小。城镇化的突飞猛进,意味着农民的身份正在自然淡化,不少农民在城镇也有购房,为了方便城乡来往,购买轿车其实是常事。还有不少农村手艺人,服务市场主要在城市,收入不比白领少,住在农村干活在城市,轿车代步合情合理。至于部分跨省打工农民,在发达地区赚的本来就更多,过年回乡开车代步,引来的不该是鄙视或嫉妒,而是勤劳致富的激赏。农民有支付能力和实际需求的购车是主流,“农村攀比购车”的大帽子只怕“农民”这个身份无法消受。

  去年过年期间上海某大学王博士一篇返乡笔记,让人看到农村传统的破败,到今年过年,似乎农村的问题突然多起来,诸如大城市的女孩看不上男友的农村,农村赌博严重,农村天价娶妻,农村妇女伤风败俗,还有这位记者捕风捉影看到的“农村攀比购车”,每一个新闻都指向“农村愚昧落后”的固有成见,迎合着城里人特别是精英阶层“农村应该怎样”的心里预期,有的琐屑细微到放到城里根本不是新闻,带上“农村”的梗,便成了“原来农村如此......怪不得......”中国农村何其大,经济较好的农村何其多,城里人和媒体到了放下成见近距离客观全面观察农村的时候了,至少不要动辄捡“农村”的老梗,再做以偏概全的伪新闻。

  笔者春节回老家,发现小镇堵塞如城市,老乡们不仅买得起车,而且很多收入不逊色城里人,更可喜的还是借助新媒体他们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农村在拥抱吸收城市文明的福祉,城里人特别是精英阶层也该放下成见,别再用城乡二元对立的老眼光看待农村,诸如“攀比购车”的大帽子盖到农村头上,得出农民“虚荣浮夸”的结论,殊不知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更可悲的则是,农村话语权缺失,任由媒体和精英话语妖魔化,难以还原乡土真实面貌。城里人和精英群体想知道中国乡村如何,何不亲自前往多待点时间自己还原一个真实农村?还有,光一个春节补上久已缺失的“中国乡土课”不仅远远不够,而且显得轻率浮夸。

更多

热门关键词:农村 小轿车 农民 程振伟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