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军:做好事莫让好人心寒
作者:马文军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近日,两名顾客在超市遇到走失小女孩,本想好心帮小孩找家人,却被赶来的孩子父亲当成人贩子殴打。随着警方调查,得知两人为附近居民,家长对所做行为承担责任并致歉。(澎湃网2月23日)
孩子的家长误把好人当“人贩”,痛打两位助人为乐之人,内心因为社会存在的事实现象做出保护孩子的反应,然而对于两位出于好心帮忙的人,不仅在身体上承受到疼痛,心灵上受到更大的伤害。虽然孩子家长也贴致歉信对事实给予澄清,
对于两位帮助者在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是否还会出手相助我们不得知,也许更多的他们会犹豫一下,毕竟他们流的血和泪已经让他们心寒。
现实中,“跌倒老人扶不扶”“小学生见义勇为举报行窃小偷早殴打”……,一个个好人好事却引发社会的热议。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因做好事好人被打、被讹甚至吃官司、倾家荡产的也时有出现,“好人难当”成了关注的深刻社会命题。好人奉献爱心做好事不求汇报,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道德品德,从小家长就教育孩子帮助他人、奉献爱心,但是做了好事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遭受殴打、讹诈、吃官司,难免做好事之人寒心,更动摇其做好事的信心。做好事莫让好人寒心,不仅是我们社会的一个责任,也是我们改善社会风气,加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好人所做好事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但他们的血和泪水却让我们感到的是无比的心酸。他们做了好事却得不到社会的温情,让他们的热情减淡,更糟糕的是会让社会道德的方向迷失。所以我们要让“好人有好报”,让他们不在流血、流泪,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情。
笔者认为,让做好事之人不再寒心,需要制度、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规范。通过建立制度法律,加大对做出好人好事的奖励力度,设立“好人好事”专项基金,通过媒体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广泛宣传,对于一些讹诈的行为给予严惩并予以曝光,加入个人诚信档案。宣传好人好事,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民众尊重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
好人做好事被殴打已成事实,我们在心灵上的慰藉之外,希望类似被打之事不再发生,让好人有好报,让好人不再心寒。作为我们更要宣传好人好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让社会正能量更强大,让我们的社会好人更多。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强:怀孕逃家暴,说好的“反”去哪儿了?
“老而不死是为蒙”,“蒙人”文章传千古?
曾德凤:我如此对抗伤害
李忠卿:乘客“就地停车”的要求并不过分
乞讨变了味儿,莫让人心跟着变
苗凤军:忆大山在当今时代有何意义?
侯文学:广告不能突破“警戒线”
郭喜林:盲人开店,物业三倍收费是什么心态?
曾德凤:职业花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