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凤:过度赞扬匿名做好事害莫大焉
作者:曾德凤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社会中有一类特殊的现象,就是匿名做好事。这里说的匿名,主要是讲有意匿名,而不是那种被动的匿名,如做好事时,包括做好事的对象在内的现场所有人,都没有顾及问一问做好事者的姓名、单位等。做好事者做了好事后默默地离去。
对匿名做好事的行为,我们的媒体似乎特别感兴趣,记者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四处打探。原因是这样有悬念的新闻,最能吊起受众的胃口,博得更多的眼球。对于媒体而言,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年代,博得的眼球越多,就会生活得越滋润,反之,则有可能度日艰难。
我们看一件事儿的好坏,不能从某个利益集团的的角度出发,而应该看它对整个社会是有益还是有害?过度赞扬匿名做好事,对社会来说,害莫大焉。其一:在做好事者中人为地立了一个道德标杆,把匿名做好事者高高地刻在了标杆上。这种行为经大大小小的媒体争先恐后地无限放大,好像到处都是匿名做好事者。这使许许多多做好事原本感到十分幸福的人,因为没有匿名而感到与匿名者比矮了一截,做好事带来的幸福感大打折扣。这不利于做好事的风气盛行,也即不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其二:许多普通百姓,做好事原本就是为了博个好名声,既然做好事还要讲究匿名,那原本有的那点兴趣,进一步被压抑了,做好事的人群会大大缩水。
以上讲的是过度赞扬匿名做好事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但就匿名做好事本身来说,则不宜过多地说三道四。这里面情况比较复杂。对前面已说过的被动地匿名做好事者,我们没有任何指责的理由。对那些因为确实不愿出名被打搅一类的匿名做好事者,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人在法律的框架下有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我们盲目地指责他们,那是不人性的表现,与现代人文精神背道而驰。
而媒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些匿名做好事者进行起哄式报道,就是对社会不负责任了。比较好的处理方式,便是在报道上淡化匿名意识,浓墨重彩于做好事本身。譬如寻找匿名者的过程,宜一笔带过,而不是津津乐道娓娓道来。
还有一种现象,须说一说,不说,就是没有把这事儿整个儿说透。那就是有可能有极个别匿名做好事者,是抱有投机心理的。他们深知,匿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媒体就更不用说了,恨不得匿名做好事者躲到天涯海角,经历九曲十八弯后再找出来才够爽。这样,他们做好事的名声会被媒体及人们的口口传播而放大成千上万倍,类似于经济学所说的效益最大化。为了不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类匿名做好事者,会卖一个或几个看似不经意的破绽,以便媒体记者顺藤摸瓜最后把他们逮住。他们才不会做得天衣无缝,像秦始皇一样,至今还挖掘不出来。那心机便白费了。这里提醒媒体与受众:千万别中套。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请不要用“不肯吃苦”污蔑当代大学毕业生
北辰:文明出行给环卫工炎炎夏日一抹清凉
曾德凤:食物食人
“相亲价目表”闲的扯淡,又让大妈背黑锅?
郭喜林:北京大爷提醒走路别看手机有感
陈继雄:女童闷死校车中,此类悲剧该如何避免
曹灿辉:谢师何必“天价宴”?
山东19岁男孩“折纸上哈工大”及其他
嘉懿 :相亲“鄙视链”的背后是攀比心理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