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老人获赠一套房,“善有善报”得到了印证
作者:叶金福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上海的王先生因为照顾独居的老人,老人将自己的的遗产以及上海静安区的一套房子都留给了王先生。(11月1日《澎湃新闻》)
据悉,王先生和老人是在2012年相识,老人出去遛弯时不慎摔倒,王先生看到后,扶起了老先生,两人感觉相见恨晚,开始经常一起出去遛弯,期间了解到,老人的女儿们已经成家,自己一个人住在这里。了解到老人的困难后,王先生开始频繁去老人家照顾老人。2014年,王先生和老人开始一起生活,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几年后,老人和王先生在公证处的见证下,签订了意订监护,确认王先生为老人的监护人,并会继承老人的遗产和房产。
近年来,类似“存款赠保姆”“房产赠邻居”“遗产赠好友”这样的新闻时有报道,这些老人之所以把存款、房产、遗产赠送给保姆、邻居、好友等“外人”,并非老人“一时糊涂”,而是这些“外人”无微不至的临终关怀,赢得了老人的“心”。相反,老人的子女们却因长期不赡养、不联系、不探望、不照顾,让老人“寒了心”。可见,这些老人之所以把“存款赠保姆”“房产赠邻居”“遗产赠好友”,其实是出于对这些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外人”的一种“回馈”。
反观这起“照顾老人获赠上海一套房”事件,老人自己有几个女儿,但却常年一人独居,女儿们并没有履行看望、照顾、赡养老人的义务,反倒是一个“外人”多年如一日地照顾着老人的生活起居。一个“外人”能够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显然是一种“善心”体现,而老人心甘情愿地把遗产和房子留给“外人”,这又显然是一种“回馈”。可以说,这也让“善有善报”得到了印证。
同时,这起“照顾老人获赠上海一套房”事件,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是给那些不履行照顾、赡养义务的子女们一个警示,那就是,如果子女不履行照顾和赡养义务,老人就有权把遗产或房产赠送曾经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照顾的“外人”。同时,这起事件,对于弘扬社会道德也不乏“启示”,它告诉人们,无论是谁,只要奉献善心,总是会有回报的。“照顾老人获赠上海一套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笔者相信,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此类“存款赠保姆”“房产赠邻居”“遗产赠好友”“照顾老人获赠上海一套房”等等这样的事件还会时有发生。如果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老人一旦获得“外人”的善待,很有可能将遗产作为报答,捐赠给“外人”。到那时,子女再来“争遗产”,可就晚矣!
但愿每一位为人子女者不妨从这起“照顾老人获赠上海一套房”事件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学会敬老尽孝,担起赡养之责。切忌把老人的赡养义务推给了“外人”。否则,老人就会把“存款赠保姆”“房产赠邻居”“遗产赠好友”,这不仅是一种“嘲讽”,更是一种“打脸”。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502胶灌耳,老年人常识“短板”当补
丁家发:“短平快”式日间手术一举多赢
公考培训机构陷困境,借鸡生蛋式经营须谨慎
女副局长着装引质疑,且让子弹飞一会儿
周志宏:诊治生命通道被堵顽症须对症下药
周志宏:“公费上大学”为新就业形态助力
于涛:“国考热”还需理智“降温”
小小“非遗”油纸伞,驰名国际“大舞台”
获1.10元打赏秒报警,“美丽误会”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