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林:东土河村的过去与现在
作者:郭喜林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尽管我在上世纪的1979年11月13日就离开了故乡东土河村,但它在我心里永远是挥之不去的根脉,即便是在睡梦中它也经常纠缠着我,唯恐我把它忘掉。
我曾经多次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仔细观察东土河村的居住布局,怎么看它都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村东头就是这艘大船昂起的头颅,村西头就是这艘大船翘起的船尾。
在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村落里,东西走向的那条长街就是这艘大船龙骨中的脊梁,分布在东西南北的密密麻麻小街小巷,就是这艘大船拥有榫卯结构的船身。陈氏人家居多,在村东头居住,掌管着这艘大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澜起伏。郭氏人家作为村里的第二大姓,在村西头掌管着这艘大船的避风港湾。王氏家族作为村里的第三大姓,与赵姓、张姓、李姓、程姓和耿姓等人家和睦相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得东土河村古往今来人丁兴旺,让东土河村成了土河岭上为数不多的大村。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时期,东土河村与西土河村的百姓奋勇当先,面对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行为恨之入骨,义愤填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形成了土河革命老区的中坚力量,青壮年男子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父母送儿上前线奋勇杀敌,妻子送丈夫上战场,已经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佳话和光荣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东土河村都有人为国捐躯。那些有文化的先辈先后被党组织派到外地开展革命工作,而且有不少人作为南下干部被党组织调到了河南、云南、福建等地开展对敌斗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先辈又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家人热情厚道,我们的祖先更是历尽艰辛,在山坡上开垦了那么多的山坡梯田。正是由于有这么多耐旱耐涝的山坡梯田,才能让驻扎在土河的八路军将士不缺吃不缺穿,并消灭了许多日本鬼子,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许多老院子,都是八路军住过的地方;许多老院子,都有着令人难忘的传奇抗日故事。行走在东西走向的石板长街上,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历史沧桑。被历史岁月包浆的石板路,那就是祖先留下的奋斗足迹。那一院又一院的房子,不管是砖墙、石头墙,还是土坯墙,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尽管现在年轻人为了尽享城镇化的红利,不少老院落里的房子已经变成了残垣断壁,但它们却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600多年的往事;尽管现在留在村里的人员稀少,大多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但历史的往事是永远难以忘记的。一个拥有1000多人的村子,不应该成为空巢村。老人们坚守的不仅是空巢岁月,更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历史责任。
人们常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面对被掏空人口的村子,我们这些在外地打拼的游子感慨万千,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我们真心希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能通过发展多种经济,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把实体经济发展起来,让在外打工的中青年愿意回到家乡创业。只有把年轻人留在村里,乡村振兴才能朝气蓬勃开展起来;只有把年轻人留在村里,才能把祖先和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继承发扬光大,才能让农业现代化建设变成现实,村里百姓才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不奋发努力,就会愧对祖宗和革命先辈。
如何让这艘大船踏上新的征程,理应成为乡村两级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只要有了领头雁,相信东土河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王鸣镝:“巡考大军”上演怎样的“体制诱惑”
售卖“三无”农药判赔48万元具有警示意义
周志宏:外卖商家设起送价是一种违法行为
童其君:年轻人生不生小孩无关对错,关经济条
游德福:用制度保障失能老人“老有所护”
李丁乔:省委书记“四不两直”调研开了好头
缅怀英烈:将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
郭喜林:让人生成为时间和历史的景观
廖卫芳:为设立“老人打车站”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