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福:别被“聪明药”收割“智商税”
作者:叶金福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考前一片药,成绩跳一跳”,中高考等重要考试前,都是“聪明药”骗局的高发时期,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考生或家长急于求成的侥幸心理,设下骗局,引诱上当。(6月4日《中国警察网》)
其实,稍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聪明药”。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到“中考季”“高考季”“考研季”,一些所谓的“聪明药”就开始充斥市场,商家不仅宣称“让孩子变聪明”,还号称“秒变学霸”,致使不少家长和考生纷纷掏腰包争相购买。
难道世界上真的有“聪明药”?据医院专业药剂师提醒,这些所谓的“聪明药”,主要由哌甲酯、右苯丙胺和莫达非尼构成,均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第一类精神药物,主要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嗜睡症的治疗。这类药物,学生吃了不但不能提升成绩,盲目服用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原本治疗嗜睡症的药物,会导致失眠。一些学生对药物不耐受,长期使用会出现头晕、头痛、心动过速等,甚至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可见,这类“聪明药”不仅不能使人聪明,反而有害健康。同时,这也是在收割 “智商税”。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止“聪明药”收割“智商税”,还需“双管齐下”。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不妨对市面上打着“让孩子变聪明”“秒变学霸”幌子的“聪明药”坚决予以制止和叫停,不妨通过“开罚单”“下架”“没收”等处罚方式,倒逼商家不再拿“聪明药”忽悠、欺骗家长和考生。另一方面,相关权威部门应加大科普力度,不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向家长和考生科普一些必要的科学知识,让家长和考生知晓服用“聪明药”不仅不能“变聪明”,而且极易“伤身体”,从而让家长和考生自觉远离“聪明药”,不再被收割“智商税”。
同时,学校老师也应加强宣传和教育,要告知学生必须通过脚踏实地,刻苦求学,才能获得好成绩,而切莫把好成绩押在“聪明药”上。否则,“聪明药”最终就是一剂“后悔药”。
笔者相信,只要监管部门严督查,权威部门多科普,再辅以学校强教育,就一定能帮助考生和家长戳穿“聪明药”骗局,让考生和家长不再被收割“智商税”。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谢宝旺:“党建引领”奏响社区治理美好“乐章
丁家发:“幸好姐姐会急救”应成为社会普遍现
朱波:让生命接力,将大爱永存
周志宏:占道晾晒要“阻”也要“疏”
殷建光:公司出手鼓励生娃彰显“公”字担当
钱桂林:“学术妲己”是教育之耻
周志宏:“平改坡” 小改造大情怀
廖卫芳:“公共绿地”莫成“私家菜地”
游德福:不让消防车被罚,切勿懵懵懂懂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