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倾听民意 为民发声 开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名家专栏 > 丁家发 > 列表

丁家发:特种作业证件岂容造假

2025-03-19 09:48:51 www.chinaqi.net 来源:时评界 有0人发表了看法
[导读]  特种作业领域与安全生产紧密相连,涵盖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高处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以及煤矿安全作业等。特种作业人员资质认证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各种假特种...

  作者:丁家发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三天拿证!零基础考取特种作业资格。”“持证日薪翻倍,扫码可验!”近期,这类关于“高薪捷径”的广告在社交平台密集刷屏。今年2月初,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以“技能培训”为幌子,通过仿冒政府网站、伪造二维码验证等手段,兜售假特种作业证件。这些流向建筑工地、矿山企业等领域的“特种作业资格”,成为威胁安全生产的隐患。(3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特种作业领域与安全生产紧密相连,涵盖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高处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以及煤矿安全作业等。特种作业人员资质认证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各种假特种作业证件流向建筑工地、矿山企业等领域,已成为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笔者认为,特种作业证件岂容造假,别让假证攻破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针对假证乱象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严厉整治和杜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而当前社会需求与持证人员数量存在明显缺口。例如,某种特种作业市场可能需要10万名持证人员,但实际仅有5万人具备资质。这种供需失衡催生了造假产业链:企业为维持生产,对证件真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业人员因培训成本高、时间投入大,选择通过造假快速获取就业资格。有需求就有市场。一些商家或培训机关在利益面前不择手段,以“技能培训”等为幌子,通过仿冒政府网站、伪造二维码验证等手段,兜售各种假特种作业证件。

  特种作业持假证上岗,实质上属于无证上岗,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后果也很严重。近年来,因从业人员持假安全生产资格证书上岗或者无证作业酿成的事故屡见不鲜。如2022年造成42人遇难的河南安阳“11·21”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企业老板在没有任何防护、没有任何培训、没有取得焊工证的情况下,冒险作业违章电焊,高温电焊火花引燃大火,蔓延成灾。2023年造成11人遇难的浙江武义“4·17”重大火灾事故中,违法电焊施工引发火灾并迅速蔓延,4名无证电焊作业人员均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刑事拘留。即便用人单位为作业人员购买了相关保险,但无证作业的情形,不在保险理赔范围内,安全生产事故所有损失则由用人单位自行承担。因此,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一定要守住。

  特种作业持证造假背后,反映出安全作业人员需求量大与相关监管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制度设计、执法协作和技术支撑等多个维度综合施策。首先,应尽快从全国层面建立特种作业证信息共享机制和数据比对筛查机制等,让用人单位或监管部门实现对假证快速核验,让特种作业假证没有生存的空间。其次,持续开展常规性打假,对一些培训不规范,或给钱直接提供特种作业操作证的机构,给予严厉的行政和经济惩罚,屡教不改的吊销其培训等资质;对于仿冒证件网站,应由公安、网信、应急管理等多部门联合打击,予以坚决取缔;此外,涉及特种作业的用人单位,也要履行职责加强监管,对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操作证等进行严格考核和审查,凡不合格或属于假证的,一律不得从事特种作业的工作,从源头上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总而言之,安全生产不能儿戏,特种作业证件必须“如假包换”。期待通过多措并举严厉整治,让特种作业领域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牢不可破,再无类似假证乱象发生。

更多

热门关键词:作业 丁家发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