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林:我7岁学擀面条的记忆
作者:郭喜林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我7岁的时候还没上小学,9岁才上了小学一年级。在家闲着没事,突发奇想要学擀面条。记得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天已经不再寒冷了。父母和我哥都在生产队里干活,我姐上小学。我要是能早点把中午饭做好,他们回来就不用饿肚子了。
于是,我早早就把煤火捅开,把锅放在火上用葫芦瓢从水缸里往锅里舀水,把水舀满锅之后盖上锅盖。再上到煤火炉上把擀面用的案板从墙跟前放平,把黄豆和玉米磨成的杂面弄了半面盆,学着母亲和面的样子往面里加水,再用筷子搅拌。然后,下手和面,揉面。感觉软硬差不多时,把面团放在案板上,用面盆扣住面团让面团醒一醒。
过了一会,我就踩着小板凳,拿着擀面杖开始擀面。但是,我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把面擀开之后周围都是龇牙咧嘴的样子。所以,只好把面再揉成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揉面,揉了好大一会,再去擀面就比开始好了一些,擀开的面没有那么多裂开的口子了。
全家六口人的午饭,我和的面是模仿母亲的量擀面的。但是,由于我手上没那么大的力气,擀出的面不仅厚薄不均匀,而且烂成了一片又一片,就像婴儿用的尿布片。没办法,我只好一片一片慢慢擀,一片又一片叠起来用刀切成面条。为了不让切面刀把手切烂,我用母亲量布的尺子固定好面条的宽窄度,然后一刀又一刀慢慢切面条。
面条擀好之后,我在面条上面撒了两把玉米面,防止面条粘在一起。我舍不得用黄豆杂面当面扑。那时候的黄豆玉米杂面面条也不能每天吃,只能偶尔吃一次。而且,我的行为已经是破例了。必须注意节约黄豆杂面。
面条准备好了,我洗了两个白萝卜,把白萝卜切成萝卜丝。切萝卜丝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害怕切菜刀切住手指。由于胆怯,只好再把母亲量布用的尺子拿来慢慢切萝卜丝。尽管切出来的萝卜丝有粗有细,有的一头粗一头细,自己还是十分兴奋。
锅开了,我用手拿着抹布掀开锅盖,把萝卜丝放进去。家里的食用盐有限,只敢象征性放一些,不敢多放。母亲说过,没钱买盐。
锅开了,又把锅盖错开一个口子,让萝卜丝在锅里滚一会,再下面条。
估计萝卜丝已经熟了,就把面条下了进去。锅滚起来之后,用更长一点的筷子上下翻了几下,让面条煮熟。面条煮熟之后,我用捅火的铁火柱当撬杠,慢慢把一大锅面条饭撬到了一边,然后又用和好的煤添了火。
那天中午,母亲第一个到家。她一进门就味道了面条味,母亲问我,家里怎么会有面条味?我大声回答,我做好面条饭了。母亲到煤火炉旁边掀开锅一看,惊呆了。扭回头来质问我,谁让你做饭的?小时候,在新乡保姆没看好,把右手烧成那样,让我后悔一辈子。你现在,怎么敢做这么大一锅饭?你是怎么把锅弄到一边的?
我怯怯地告诉母亲,是用铁火柱撬到一边的。母亲说,太危险了!万一把锅撬翻了,一大锅热饭把你烫伤怎么办?你以后不能再做饭了,不能让妈提心吊胆。听见了没有?我点点头。父亲回来,听我母亲一说,又把我教训了一顿。那天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全家人没人埋怨我做的面条饭不好吃。
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自己有了做饭的经验,就没有停止为家里人做饭。家里的玉米面糊涂,小米汤,玉米面不烂汤,炒萝卜丝,白菜丝,焖小米干饭,我都自己学会了。现在,我60多岁了,每次想起以前学擀面条的事,觉得挺有意思。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廖卫芳:让更多的流浪人员“暖身又暖心”
骆鑫茹:抓好调查研究,解决群众问题
陈镜伊:人人都是主人翁 建言献策促发展
黄跃成:提升夜游服务质量也要对安全未雨绸缪
钱桂林:清剿网络顽敌,打一场漂亮的人民战争
贾玉坤:年轻干部要炼好“魂智风干”内功
王佳祺:寒潮来临,年轻干部要传递温暖
朱波:“掉渣鞋”是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教
殷建光:重温2023年感动 赋能2024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