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林:难忘,太行山上我家的炊烟
作者:郭喜林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在太行山之巅的晋城市西南一角,是我的故乡东土河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我和父母等兄弟姊妹在那里度过了将近二十个春夏秋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家家户户每天一日三餐的炊烟。
那时候的炊烟,必须让主人拥有下锅做饭的米面,必须让主人拥有买煤的煤钱。如果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谁家的炊烟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如果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家家户户的炊烟就会袅袅升起,并让锅台上散发出母亲特有的老味道。
各家各户的母亲最怕的事情,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的母亲,曾经年复一年为断炊的日子愁眉苦脸。而且,往往当别人端起碗吃饭的时候,母亲却要在咯吱窝里夹着葫芦瓢去向别人家借米面。只有借到米面,母亲才能让炊烟赶快升起;只有炊烟袅袅升起,我们每个人咕噜咕噜响的肚子才会有盼头。
因此,我们家的一日三餐只能是有什么吃什么,没什么就饿着。而且,我家的炊烟也只能是个穷命鬼。谁让它跟错了主人呢?
所以,一年四季里只有秋天获得收成之后,我们家的炊烟才能处于正常,并不被主人冷落。一旦到了每年春夏之交的青黄不接时刻,原来神气十足的炊烟也会跟着我们倒霉。
因此,在我从小的愿望里,就是盼着家人有一日三餐不挨饿的日子。只要我们不挨饿,炊烟就拥有了长命不衰的好日子。炊烟的日子正常了,我们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过。
我清晰地记得,当母亲拿起葫芦瓢夹到自己咯吱窝的一刻起,我就经常盯着母亲的背影一直看,直至看不到为止。而且,这是母亲放弃自己人格尊严去为子女们向别人借米面的背影。每次看到母亲的背影,我的两个眼睛里就会立刻产生忍不住的泪水。正是由于母亲的忍辱负重,才换来了我们一年又一年新的成长。如果没有母亲的忍辱负重,我们家的炊烟就会悄然消失,我们兄弟姊妹四个也就难保活命。
所以,当我们家有米面的时候,母亲会用自己心灵手巧的厨艺给子女们做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饭菜来。然而,就是那不经常享用的老味道,让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刻骨铭心记住了究竟什么是属于母亲做的老味道。
母亲用白面给我们烙的千层饼油馍,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因为,它的特殊香味会让炊烟带到街坊四邻,并让人禁不住流出口水来,并让四邻晚辈们说,隔壁四奶又在做好吃的油馍了。母亲为了让街坊四邻的晚辈们分享自己做的美食,就会让我去给各家各户送去一些油馍。而且,母亲每次在做上好吃的时候,都不会忘记让街坊四邻共同分享;而且,母亲说,有了好吃的,不能关起门来只知道自己吃。只有让大家共同分享,才能为自己赢得好名声。为人处事,不能太抠。与人为善,才能于己有利。
正是由于母亲的人缘好,我们家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会有那么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正是由于母亲秉持的善念修正道理念,我们家的炊烟才能在太行山上不断地袅袅升起,并让我们家从险象环生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生活。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王佳祺:龙年将至 年轻干部要有“龙气”
陶淑杰:基层党员干部扛住事情的必备能力
曹灿辉:极端功利的“赌咒发誓教育”不可有
廖卫芳:住宿业“告别一次性塑料用品”应成共
宁海华:践行代表职责 展现基层作为
学习尘锋,探索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样板
王帅:基层干部,最是“实干”动人心
曹灿辉:双向奔赴激活“睡眠保单”
张艳晓:为实干者“撑腰”,彰显组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