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开云:保健品精准忽悠老年人须精准打击
作者:毛开云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据新华社电:每克售价高达千元的“极草”,日前被国家相关部门从保健品中“除名”。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火热的保健品市场背后,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成本和研发费用则只占很小比例。(5月11日《新快报》)
保健品不是药品,这是基本常识,但很多人把保健品等同于药品。尤其是不少老年人,甚至把保健品当成“神药”,花巨资购买保健品后,还不让自己的子女知道,对保健品的“神药”功能深信不疑、走火入魔。
以前,保健品的营销策略是“广而告之”,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保健品的身影随处可见,但大多是炒作概念、夸大宣传。近年来,保健品的“忽悠”式营销不断升级,特别是炒作高科技概念,让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对此偏听偏信。
君不见,免费的“健康讲座”比比皆是,免费的“真实体验”无孔不入,吸引了无数老年人坐排排、吃果果。可以说,保健品的营销策略早已从“广而告之”,升级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忽悠。那些所谓的免费,实质是给老年人洗脑,目的是榨取老年人更多的钱。
健康重要,老年人更看重健康。不少保健品有益于健康,但不是所有保健品都对健康有益无害,比如减肥类保健品,很多都非法添加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成分。即使是优质保健品,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服用,人们早已形成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定势思维确实应该改改了。
保健品不能治病,得了病还需吃药。药剂专家说得好,药品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测试,如果保健食品都有治病奇效,那企业还生产药品干什么?老年人需要保健,选购保健品时不妨咨询医生的意见;老年人得了病就要看医生和吃药,保健品代替不了药品的功能。
保健品精准忽悠老年人,必须精准打击。一方面,食药、工商、卫生、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严打保健品精准忽悠老年人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老协会、职工退休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应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开展健康活动,给老年人“装”上一双慧眼,让他们看清保健品的精准忽悠本质。与此同时,家庭要给老年人更多温暖,子女要给老年人更多交流,别让老人沉迷于保健品不能自拔;老年人自身要培养各种健康爱好,如跳跳舞、唱唱歌、打打拳、练练字等,相信科学、杜绝迷信,不要把健康尤其是治病的希望寄托在保健品上。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郭喜林:83岁老人拾金不昧是最美夕阳红
石凯:保健品“忽悠”岂会长久?
钱桂林:村官成“春官”,社会很受伤
同学聚会成“鸳鸯会”,联谊还是陷阱
李忠卿:监管失控,“天价门”才会层出不穷
女生跳“短裙操”,“走光”是弊端
林鑫:小男孩进异性浴室应制定统一标准
李云勇:“骚扰”即侵权,岂能“没办法”?
曹灿辉:让未成年孩子开车“练胆”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