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开云:复名徽州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敬重
作者:毛开云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5月28日,为黄山复名徽州疾呼18年的著名作家李辉亮相合肥一家书店,举行“为何呼吁恢复徽州地名——文化传承与今天的我们”主题讲座。活动现场,从年轻的90后、00后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从普通市民到文化工作者,听众们将书店不大的房间挤得满满当当。(5月31日人民网)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现在的安徽,是取安庆之“安”、徽州之“徽”作为省名,可见徽州的历史地位之高和文化意义之重大。因为发展旅游,在1983年和1987年的两次行政区划变动中,徽州改名黄山。有人说,这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也符合当年实际需要;也有人说,这给徽州百姓和给热爱徽州文化的人们留下了难以平复的伤痛和遗憾,是行政区划史上的一大败笔。
199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李辉的《可惜从此无徽州》,呼吁将黄山市恢复旧名徽州市,然而18年过去,黄山市我自岿然不动,徽州市依然不知所踪。今年4月,李辉再次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呼吁复名徽州……李辉一再呼吁复名徽州,看似有点文人的固执和迂腐,实质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敬重。
徽州距离现在有近千年历史,而黄山仅有30年历史。中国是一个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民族。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更不应该消失。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让历史消失就会陷入虚无主义怪圈。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学术界对徽州文化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上世纪80年代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黄山改名徽州后,旅游价值体现出来了,旅游收入大大增加了,但徽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却失去了,这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当下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发展旅游必须要有文化作支撑。文化是旅游之魂,没有文化,旅游只会成为空壳。现在的风景名胜区尤其是4A、5A级景区,旅游早已不是单一的存在,文旅融合才是大众旅游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朝闻道,夕死可矣。徽州改名黄山,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在不适应时代发展了,应该复名徽州。并不是所有的地名都要恢复,地名改来改去,劳民伤财折腾人。但是,对于那些最重要的、最有历史文化象征意义的地名,能恢复的要尽力恢复。李辉说得好,安徽取名来自安庆和徽州,没有徽州,哪来安徽?复名徽州,安徽才有根基和底气,黄山风景区旅游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吴雪萌:没公车不下乡,治腿软还需制度硬
李兆清:关怀贫困儿童,不能光靠“社会妈妈”
曲征:“撸袖献血”为济南增添靓丽风景
侯文学:换硬币调戏警察,莫把法治当儿戏
苗凤军:银行ATM吐出练功券谁是谁非需弄明白
礼让行人的司机该不该被赞扬?
李云勇:保留“单人校”是弘扬法治精神
李兆清:繁荣儿童文学,助力儿童精神成长
李云勇:“扔鞋门”是违法对抗缺德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