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凤军:“公务车贴”网售,不能再裸奔了
作者:苗凤军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近日,人民网发表评论称,有一辆“公务车”被打假为私家车,“公务用车”车贴是网购所得。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有大量“公务车贴”出售,最低仅需5 元钱。从销售情况来看,这种车贴的买卖十分随意。(2025年3月12日极目新闻)
网售“公务车贴”,已经在当今社会出现严重问题了,相关媒体也是高举大棒进行批评,而如今又有相关媒体介入,对网售“公务车贴”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很意外的是,网售“公务车贴”不仅仅没有被相关部门重视,进行监管,反而网售“公务车贴”依旧大量存在,个人购买根本不成问题,一点儿困难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出现,让广大百姓很无奈,难道网售“公务车贴”真没法管控吗?任其由侵害政府形象,百姓利益吗?小小“公务车贴”生意被无视,这对于电商的管控,相关部门真是没把这一件事情放在心上,真是不作为。
“公务车贴”在网络出售,私人购买很随意,造成的社会问题很大,为什么私人会购买“公务车贴”呢?究其原因,带有“公务车贴”出行的人员出行,让广大百姓想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在道路上行驶或许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方便,如遇到执法部门的检查被检查的机会会更少些,真在路上行驶发生一些问题,或许执法部门和其他人员也不会给自己找多少麻烦。正是这些思想存在,才让某些车主做出购买“公务车贴”用于自身车使用的行为来。
私家车贴“公务车贴”,那就是执法部门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还不到位,让他们不了解,私家车购买“公务车贴”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私家车购买公务车贴,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私家车张贴公务标识是违法行为,涉嫌伪造国家机关标识,最高可处15日拘留及罚款;若造成严重后果(如冒充公职人员诈骗),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百姓对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少之又少,所以才冒着风险做出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来。
电商网络出售“公务车贴”,也要明白其行为也是违法犯罪行为,不能为了出售公务贴获得蝇头小利而做出这样的事件来。网络电商要必须要了解,公务用车标识有特定使用和管理范围,此类商品在电商平台随意流通属违法行为。商家未经授权制作、销售公务车贴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面临拘留、罚款等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能触犯刑法,需承担刑事责任。作为电商更要明白网络也是有法律法规的,在网络里经营就要走法治路,偏离法律轨道,其经营又能够走多远吗?
网售“公务车贴”不能再裸奔了,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这一事件进行严管了。执法部门发现私家车贴“公务车贴”的,发现一起,要严肃处理一起,该罚款的罚款,该拘留的拘留,坚决不姑息。对于电商平台销售公务车贴的行为,电商监管平台,不仅仅要建立严格的审核上架机制,对于发现的问题也要严肃处理,在电商平台不能提供相关部门经营资格证明的情况下,就要采取下架处理,对于违法经营不自己进行整改的,也要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理。再者就是对于公务车贴制作,相关部门也应该由专业的部门制作,在使用时更应该有防伪标志,如设置二维码等等,能够对使用单位做到实时追踪,只有做到,私家车贴公务车贴的问题也就能够从根源得到解决了。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蓬国:以“内涵式”发展取代“内卷式”竞争
宁海华:政务改革当敢于“揭榜挂帅”
艾才国:究竟谁“第一”?
陶淑杰:以“三向”为帆,开启基层新航程
李永波:党员干部学党纪要时刻保持“在线”
廖卫芳:“退一赔三”是打击鬼秤的一记妙招
廖卫芳:“元宵节纳入法定节假日”很有必要
李蓬国:探索的三重境界
刘苏怡:乡音振兴曲:产业兴 建设美 治理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