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德福:优雅独处可致远
作者:游德福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人与人的互动与协作构成了富于生机的城市生活,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大城市,多少是为了“交往”而来。
主流的城市设计与规划理念倡导城市要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为人与人的相遇、相处创造机会。
不过,越来越多的“城市人”自曝有“社恐”,表示更喜欢独处。虽然大部分自称“社恐”的人并未达到疾病的程度,但“社恐”被泛化、标签化的背后,是人们对自己在社交技能上欠缺的遮蔽,以及对隐私的保护。
喜欢“独处”的人时常被他人贴上性格孤僻、不易相处的标签,遭受某种误解。在各种团圆的节日里,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常常会收到周围人同情的目光。但我们恐怕确实得承认,有一些人,在与自己为伴的时间中,获得了真正的满足感;有一些时刻,在不受他人干扰的过程里,人们消除了在各种压力状态下的应激反应。
理学研究表明,内向者并非全都享受独处,有些外向者也会倾向选择独处。研究人员认为,对于生活中有独处需求的人,可以简单地被分为三类:一类出于羞怯性格相关的恐惧与焦虑而选择独处;一类出于对社交感到疲累而选择独处;还有一类人是单纯地喜欢独处。
独处最直接的办法是物理形式上的隔绝。对喜欢独处的人来说,待在自己的空间中会感到身心愉悦,不受任何打扰的独处让他们有机会感受到压力得以释放后的平静。在心理学家看来,高质量的独处可以帮助人们恢复直觉和创造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随时拥有一个独立空间并不容易。特别是在某些特定期间,一些被隔离在集体宿舍、合租公寓的年轻人以及长时间居家的“一大家子”,或多或少都需要释放与他人“无缝相处”的焦虑。
相比物理空间,独处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是在自己和他者之间建立某种不被打扰的边界。有专家解释道,可能对于某些人,在人来人往的马路牙子上坐一会儿,只要不会被任何人打扰,也是一种独处。
在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看来,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默契地保持“有礼貌地不关注”的边界感,正是城市维持运转的隐秘机制之一。
在独处的过程中,我甚至可以静观自我,可以宁静地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从而避免漂浮于尘世,浮躁自己的灵魂,可以冷静地解剖自己,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方向,可以理性地判断别人和周围的态势。独处能够让我更加明确人生的目标,知晓生活的真正道理。孔明草庐栖身,胸怀天下,待时而出;晋文公退避三舍,锋芒暂藏,后发制人,都是在独处中沉思、寻求而后的一鸣惊人啊。
优雅独处可致远。学会独处、善于独处,也不乏是一种绚烂人生的宁静境界。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钱桂林:收视率破“3”,央视春晚“破出天际
王毓:叮!您有一份除夕年夜饭“菜单”请查收
殷建光:龙年说龙 万事兴“龙”
曹灿辉:缓解春节“打车难”还有咋招
张曼玉:年轻干部要练好“吃苦功夫”
朱波:“年味”是人间最浓郁的烟火气
廖卫芳:“井篦子”缺失谁来管?
李梦轩:弘扬传建党精神 擦亮党员干部奋斗底
靳毅帆: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发扬“孺子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