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泉:道法自然,一个时评人看情人节
作者:张洪泉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一转眼,七夕又到了。上周六下午,聊城电视台民生面对面就七夕如何过、国学传承等问题,采访了我。作为一个地道的聊城人,我感觉作为一种文化,七夕作为国人的一个民俗,无需和情人节挂钩,只是大家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从资料上看,七夕节起源于汉朝,是女子乞巧的一个节日,后来因牛郎织女的故事演绎为爱情。情人节是西方的一个节日,主要是青年男女之间互送礼物、吃饭或者其它表示爱意的一个 。其实,作为一个爱情,应该不分时刻,只要有爱,随时都可以的。在西方的一个名著《十日谈》中,有很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一些人表示爱几乎无所不至,还有一些贵妇人在大雪漫天的野外做爱。
我知道七夕这个节日,是小时候听父母、老师和乡人们讲的。只知道人间的牛郎,和玉帝的七女儿相爱了,据说人家和天上不许通婚,玉帝很生气,安排天神将七仙女给抓回了天庭。而人家的牛郎带着两个孩子很郁闷,家里养的牛结果有了仙气,带着牛郎三口飞到了天上,于七月七相见。好像是后来玉帝受到了感动,允许他们一家每年七夕相会一次。故事情节比较有意思,出现一些喜鹊搭成了鹊桥,让他们一家相会。
尽管情人节走到中国,意思有所变化,但是七夕被称为情人节,我一直感觉不妥。因为在中国的词汇了,情人是一个偏向贬义的词,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朝代认可情人,鼓励人去找情人的。相反,一旦谁找了一个情人,被人知道后,全家都抬不起头来。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老家,如果有人找情人,全家都很难看,也没人给这家孩子说媳妇、介绍对象。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民俗,只要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对历史发展有意义的,很多都可以被称为国学。不仅是四书五经,像兵家、农家、医著等等,都可以算是。国学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发展过程中,适应时代的就发展了,不适合的就被淘汰了。对于西方节日进中国,其实这就像猪吃粪长成肉,性质变了,而我们吃的是肉。再者,我们经常吃猪肉,也没有看到谁成了猪。
反观中国的情人节,每次都是卖鲜花、卖巧克力、开饭店的在使劲的炒作,唯恐没人去集中采购。事实上,真正过情人节的,毕竟是少数人。每次遇到情人节或者七夕有人请饭,我就婉言谢绝,毕竟家里还有人在等,在我看来,什么都不如家庭重要。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刘盼:路怒是不是“病”都亟需根治!
赵霞:做“但民称便”的良吏
程振伟:周杰炮轰“鲜肉当道”,我举双手同意
醉江南:旅游“黑名单”须要“针尖对麦芒”
肖怀中:让分级诊疗政策真正惠民
郭喜林:七夕将至,农民就不能有情人节吗?
袁文良:大学新生入校无需奢侈品壮行
张楠之:应追究怂恿孩子饮酒父母的法律责任
杨兰:“无章毕业证”难逃舆论倒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