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泉:读书其实给生活多一种选择
10月13日上午,首届2017书香聊城全民读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运河博物馆开启。我感觉这个活动不错,起码给聊城人提供了一个读书的机会,如果给与会的人每人一本书,再当场读上一段,那或许会更显读书的氛围。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读书,不过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少,应付考试的书多了一些;而那时候读的书,除了一些基础科学比如数学中的一加一等日常用的,很多书都忘的不知所云了。反观这些年自己和周围的人,读书和不读书,在一些基础行业差别不是太大。而生活的档次稍微一高,读书与否的差距就很明显了。
在我小时候,作为一个农二代,想跳出农门就必须通过高考这个途径。而那时是精英教育,一个村好几年考不上一个大学,谁家有人考上大学了,无疑就是鲤鱼跃龙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时间并不是知识高就能得到等比例的金钱。事实上,很多拼搏考上大学生、研究生的人,等回到家乡工作时,老板居然是初中时候同学,而这些同学居然连高中都没上过。开始我认为这只是个别情况,但现实中比例却不少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尽管上大学读书的不一定比那些不上学的挣钱多,但是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都读过很多书,像政治家大多喜欢读史,在历史典籍中吸取精华,用历史照亮人生,指点当今生活。在一些经典故事中,那些扭转乾坤的人物,往往是通过读了某个名著或经典,从中感悟颇多,再结合现实工作,最终有所突破,成为一代名人。
通过读书提升,其实是人获取知识的一个方面。我曾多次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般事,是人生获取知识的三个重要途径,只要在一个方面参准悟透,加以修炼,反复实践,定能获得成功。反观那些初中三年级以上没同学的成功人士,尽管没有“读万卷书”,但是在“行万里路、历万般事”上做的非常充分。尽管他们没有读多少书,但是在实践上却脚踏实地,这比那些死读书的人要强很多。
虽说“开卷有益”,但读书和学知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很多书是读了,但没有消化吸收,没有用来指导实践,那是就是死读书、读死书,是毫无意义的读,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最终没有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为了有用去读书是最低级的读书标准,有时读一些看似无意义却有趣的书,也是可以的。
大学带研究生,导师往往要求学生读原著,还要读英文、法文、德文等多语言的原著,目前就是让学生从中自己感悟文章的精华要义。我感觉这是专家对做学问的要求,作为普通人,对于很多书可以浅尝辄止,有用的可以多看几眼就是。对一些名著可以读,但很多书评有时候比原著写的还精彩,也可以看看。当然,互联网上、自媒体上,很多精彩段子,可以读,也算读书。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侯文学:驴友,擅闯禁区危害多
孙蕊:中学销毁学生手机 “良苦用心”要不得
曾德凤:宋太祖不按常规出牌
李忠卿:为何一到双十一快递就涨价?
孩子发生摩擦,家长别失了风度
丁家发:“因8块钱状告餐厅”是一堂公开法治
李忠卿:玻璃栈道还是回归自然为好
改革印记:小粮票 香故事 大变迁
赵烁:子女也是父母的避风港,爱无关年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