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泉:老人住进塑料袋里 要查背后真相
作者:张洪泉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2017年12月9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漫天纷扬的大雪中,有个“塑料口袋”出现在中央大街西七道街街口。这口袋的一头已经用蓝绳系死,底下还用旧电线勒紧。很多过往者奇怪这塑料口袋的模样和它奇怪的存在。这口袋靠近中央大街一侧,立着根竹棍,上面还有荧光环一闪一闪。塑料口袋里,坐着的是位老太太。(中华网12月11日)
不管这个老人是不是哈尔滨人,不管是成里的还是农村的,在高楼遍地的哈尔滨,找个能避风雪的地方不是什么难事,但老人什么非要在大雪下扎了个雪屋子呢?背后的真相一定要认真调查,给社会一个交代。
我平素不喜欢以最大的恶意推测别人,对于“老人住进塑料袋里”,确实让人会有各种大胆的猜测,或是老人的孩子不孝顺,或是老人家出不幸,或许是传说中职业乞讨,抑或是专门给哈尔滨人、哈尔滨地方难看……在当表演成为社会主流艺术的当下,一切皆有可能。
以前很多时候,由于战乱等原因,出现了没有生产资料,很多人迫于无奈,以乞讨为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生产资料被平均分配到户,大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认真努力的干,除了一些边远地区、家里有重大病人的,基本上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事实上,随着新农合的不断推广,农民的报销比例也不断提升,治不起大病现象也越来也少了。
当然,即便是农村,年纪到了一定的程度,家人也不会让老人去劳动,更不会在如此大的年纪在大雪夜去到大街上躲避。即便是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地方监管部门自然会安排到养老院,有吃有喝有快乐。尽管吃喝已经不是问题,但在很多家庭,个别孩子对老人依旧不孝顺,视老人为负担,让老人吃剩饭、穿破衣,老人无奈下,在大雪夜上街“作秀”,引发社会关注,未必不是一个惩处孩子的办法。
在反映旧时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影片上,经常看到一些乞讨者在得到有钱人的施舍后,点头哈腰的说着“谢谢,谢谢。”而现在,真正的乞讨者基本已经不存在,谁家有人去要饭,成了一件非常没面子、见不得人的事儿。但是,在某些省份的某些地方,居然出现了乞丐村,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人出去“职业乞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整个村子都是二层小楼,成为一道奇葩景象。
“老人住进塑料袋里”成为新闻,引发全国媒体和公众关注,给哈尔滨造成巨大舆情压力,也给事件带来多个问号,急需地方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告知社会此事件的真相。毕竟,无论什么原因,让一个老人在大雪夜在大街上,都不是一个什么好事。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曾德凤:动物批判
王珏蕴:别让学生认为“早恋”是道德沦丧
许昭慧:哈尔滨问责百名保护伞干部警醒了谁?
曾德凤:教养有时也伤人
柏广玲:斑马线前静止的45秒传递着社会文明
黄越:西成通高铁 蜀道变通途
张楠之:别把名人“亲自接见”搞成了营销忽悠
汪东旭:“面试单身被刷”源于企业错误人才观
宋鹏伟:把农民工真正当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