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风:面对“马家军”,谈何“凤爪女”?
作者:知风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有关“马家军”的新闻又占据了今天(2月3日)各大媒体的版面和页面。不过,这一次,“马家军”带给他们的可能不是什么令其兴奋的消息,而是“马家军”靠兴奋剂创造了世界田径史上的神话的旧日丑闻。(2月3日光明网)
几乎与此“并驾齐驱”的是另一条新闻:2月1日下午,有网友爆料在上海地铁12号线车厢里看到一名疑似上海地铁“凤爪女”的女子在吃麻辣烫。2日,记者联系到“上海地铁凤爪门”女主角王女士,她承认吃麻辣烫的是她本人,并认为这又是某团队对其本人进行的“恶意网络营销”。(2月3日《北京青年报》)
笔者将二者相提并论,并非因为两则新闻在差不多的时段和热度,而是通过对“马家军”旧日丑闻匪夷所思,获得了对产生“凤爪女”现实空间的理解。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马家军”的旧日丑闻,足以对“凤爪女”的一不做二不休难以理解,而当看到了“马家军”旧日丑闻,特别主帅马俊仁的目前结局,我一下子觉得“凤爪女”简直不值得一谈。
其实,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算不上什么新闻,而当年“马家军”胁迫女队员服兴奋剂的始作俑者马俊仁,为何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受到任何问责,才是让人费解的。如果说为了某种成功或荣誉,可以借助道德制高点周旋,那么,不要脸皮就完全可以在道德底线上“跳舞”。如果说人们对“凤爪女”的反感,最终无奈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那么,有法可依的“马家军”事件,始作俑者马俊仁不也还安然无恙?
当然,“凤爪女”在地铁上我行我素时,不一定了解作家赵瑜在17年前出版的名噪一时的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但是,“马家军”的旧日丑闻,直到今天才在社交网络上发酵,不得不说是得到了极大的“宽容”。而这种“宽容”给社会带来的示范效应,不外乎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如果在法律的底线上尚且如此,那么,在道德底线上就何足轻重了。
如果为了“成功”或“荣誉”,在失足时也可网开一面,那么,某些本来就“法无禁止”的行为,简直就没有被谴责的必要。一旦形成这种“逻辑”,人们的是非观、羞耻感就会被颠覆。有道是“人至贱则无敌”,所谓“贱”就是厚颜无耻,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对人的潜移默化,就可能导致一部分人退守于道德底线,之所以才有了“凤爪女”之类的恬不知耻,人们也很自然联想到她可能在炒作。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可能就是因为为了利益的不择手段,已经成了某种社会意识。
在中国,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不知道“马家军”的人恐怕不多。没有服用兴奋剂的人们,曾为此兴奋不已。而当这块丰碑轰然倒下时,社会的诚信和良知必然深受其害。而发生在20多年前的丑闻,到现在才彻底曝光,但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无疑会有人发现其中的“剩余价值”——只要成功,不惜不择手段。其实,这种无耻行径,无论在某些资本博弈和官场腐败中,都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面对“马家军”,谈何“凤爪女”?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兆清:书报亭困境,还需共同化解
完成年检一天的电梯就出事,咋都透着邪乎!
周歌:“3岁女童驾车撞倒老太”莫非是传说?
郭喜林:“e租宝”非法吸资500多亿说明啥?
杜垚杰:“未成年人整形”不能认钱不认人
赵付芹:畸高彩礼引发的悲剧何时不再重演?
曹灿辉:“影视分级”的“副作用”如何化解?
苗凤军:保健品直销大忽悠还需要对症治疗
周歌:“政务传媒平台”须防“重建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