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风:别把吓跑上海女孩的这顿饭炒糊了
作者:知风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如果说吓跑上海女孩的这顿饭,让人看了确实没胃口,那么,“这顿饭”连日来被“热炒”,已经有点异味了。2月13日,已经是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但对“这顿饭”的议论却还在“深化”。人民日报评“上海女逃离”:农村,说声爱你太沉重。在肯定“农村大学生在改变个体命运之后,还需要完成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的重建”的前提下,提醒“舆论不应该去消费个体的苦衷,而应该透视泡沫折射出的深层问题”。确实客观而大气。而来自澎湃新闻网的文章认为,“农村并不都破败,素质在提高”,并以所见所闻证明,“农村的面貌与农村大学生的成就,绝非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情况”。似乎想扳回一局。
奇怪的是,尽管有人指出这可能是一场炒作,但没有人觉得是否已经过度解读。实际上,无论此事真伪,引发的争议已经是在借题发挥了。虽然在种种“发挥”里,不乏理性的分析和感情用事下的非议,但都比不上对这位上海女孩这种行为本身的讨论来得实际。而想以此撬动有关城乡差别、阶层固化等沉重板块,显然是徒劳的。
有评论在“上海女逃离”中,引出了“农村,说声爱你太沉重”的话题。然而,假如“逆向思维”,城乡差别的结果中,是不是还应该包含条件优越的城里人,反而因物质文明而淡化的精神文明?高傲到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在城乡差别中,是不是还意味着越富裕越无情,而道德修养只留给了贫穷?相关评论作者用小说《红与黑》的女主人公作比较,以此类比这位上海女孩“已经接受对方在城市的独立存在,却无法容忍对方在农村的家庭出身”。
笔者是在30多年前看过的《红与黑》,具体情节已经模糊。但还依稀记得,女主人公与于连的关系,是当地一位市长夫人与她家家庭教师之间的一段私情。其中市长夫人的利益取舍和道德审美,怎么能与现代年轻人的恋情相提并论?同样,这位上海女孩的眼界,也不同于100多年前一位贵族女性的目光。我想说的是,爱情虽然无法纯粹,但绝对的物化也是不合情理的。如果物质文明是这样一种结果,未必是社会的进步。
而出自复旦大学研究生的观点,以“农村并不都破败,素质在提高”加以反驳,其实在潜意识里也隐含着“落后应该被欺”的意识。本来,对“上海女逃离”的讨论,仅局限于一年一度的春节聚会中,人际交往时基本的礼貌礼节,具体到在传统道德文化下,对人的起码尊重。而将一种失礼和失态,延伸到择偶上的毅然决然,并认为是城乡和贫富差距上的必然,那么,人们分别给贫富阶层,在道德范畴内赋予了什么感情色彩?“为富不仁”遭社会诟病,而“为富无情”就合情合理?
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是既成事实,也是无法一下子改变的。但这种差别在物质意义之外,如果还人为附加精神上的歧视,并试图将其合理化,这绝对是不公平的。回到“上海女逃离”的讨论上,说到底,就算这顿饭相当丰盛,女孩流连忘返,也不能保证这段恋情天长地久。也就是说,“上海女逃离”事件的本身,无关人生追求这个宏大命题,而只是如何做人的一个细节而已。说开去没有多大意义。无非是不同社会阶层,在既定立场上的情感宣泄罢了。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叶归根:春节同学聚会更应保持一份纯真
袁文良:收假关键在“收心”
智障农民“七层楼房”不应止于未强拆
向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阎肃先生致敬
丁辉:我们欠父母的岂止一个响头
相比农村年饭,“不理解农村”更该嫌弃
赵勇豪:当一条胡同成为传播城市品牌的引爆点
李忠卿:应对“婴儿潮”,配套措施不可滞后
朱波:年夜饭吃的是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