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风:别把“安乐死”想简单了
作者:知风 稿源:时评界 编辑:时小川
3月10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北省代表团召开小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分组讨论时,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建议考虑“安乐死”立法。(3月11日荆楚网)
首先,笔者赞同全国人大代表李培根的建议,但是,可以肯定这暂时还属于一个良好的愿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立法。因为,按照目前的社会状况,还不具备考虑“安乐死”立法的现实基础。
“安乐死”是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而后者尽管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也是对剥夺生命的主动。这个“生杀大权”本来只有法律拥有,而“下放”到相关医疗机构,毕竟兹事体大。在严格的法律程序下尚且还有“错杀”,那么,在不断提高的医疗水平下,这个“漏洞”可能更大。
这当然已经在假设所有程序正当的情况下,担心对“无法救治”的误判。如果细化到各种具体的情形,“安乐死”既可能成为病人逃避痛苦,为家人减轻负担的“自我牺牲”,也可能成为病人家属逃避责任,不堪经济负担的借口。更可能在涉及纠纷的医疗急救中,因利益的牵扯而放弃最后的努力。
从道理上讲,“安乐死”可以让无法救治的病人死的没有痛苦,死的有尊严。但在对“无法救治”的判定,在不同的医疗条件和资质下,结论不可能是一致的,其中还不包括可能出现的生命奇迹。而病人对生的希望和死的恐惧也并不不同。这也使得对病人的“意愿”,缺乏客观的认定标准。换句话说,病人如果对“安乐死”有意愿,其中有没有“水分”,只有在其具备充分的继续治疗的条件下,才能认定这种意愿的真实性。
即使在没有“安乐死”的现实情况下,既存在由于没有经济能力而放弃治疗的现象,也发生过病人丧失意志而自寻短见的悲剧。一旦“安乐死”立法,上述的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堂而皇之寻求这项“法律保护”。最令人担心的是,“安乐死”不是让真正“该死”的死的没有痛苦,死的有尊严,而是让那些只是被医院判了“死刑”,又缺乏等待奇迹出现的经济能力的,或者本人还不想死,在法律允许和家属的劝说下,合法地走向了死亡。
综上所述,“安乐死”这项本身体现人类文明的建议,还缺乏与之密切相关的现实条件。首先,必须具备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对生命的认识和纯粹的敬畏,而不是受制于物质条件对病魔的妥协;其次,要建立不亚于司法机关的统一医疗鉴定部门,对“无法救治的病人”作出权威的可靠的认证;再则,必须对实施“安乐死”的范围,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以防变相的自杀或谋害。
而笔者想再次强调的是,在看病难、看病贵,以及贫富二级分化的社会现实下,因客观原因而不想继续治疗的重病患者也不是极少数,在生活压力下的“久病无孝子”也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无疑成为这些人想“脱离苦海”的法律依据。因此,别把“安乐死”想简单了。以钻法律空子满足一己私利的不良现象并不少见,如果有人钻“安乐死”的法律空子,损害的就是无法挽回的生命。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曲征:委员“互呛”不是坏事
邱若愚:基层年轻干部要扎得下根、接得住地气
【两会热评】建议“阳光”补课不如力促禁令
李云勇:春节假延至元宵不可行
李忠卿:变态的同学聚会,不参加也罢
“天价学区房”是诉求公平教育的反光镜
高校在媒体眼里只剩美女和神菜了?
剔除农村的“不健康表演”需标本兼治
扶贫脱贫是硬任务”成最暖民心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