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风:南京虐童案让法律“很没面子”
作者:知风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看到妈妈李征琴出来,10岁的施某某(小名宝宝)高兴地笑了,但刚叫了一声妈妈,他又抱着妈妈哭了,“妈妈瘦了,我错了,我再也不说谎了。”从常州女子监狱出来直到回到南京市,宝宝一路上都攥着李征琴的手不放,中午吃饭更是先把饭菜端到李征琴面前,“你们先让我妈妈吃点饭,她身体不好,阿姨待会再问吧。”宝宝劝记者先停止采访,让妈妈吃饭。(3月13日《法制晚报》)
这样一段煽情的文字,足以让不了解事件背景的读者疑惑:“妈妈李征琴”从哪里“出来”?如果说从监狱出来,那么她犯了什么罪?而无论她犯了什么罪,从迎接她“出来”的“宝宝”的喜悦之情来看,即使假设100种罪,也不会是她因虐待了“宝宝”而入狱的。然而,李征琴确实是被判故意伤害罪入狱的,而她伤害的对象就是“宝宝”。
尽管此情此景是真实的,但对整起案子来说,这个场面是不合常理的。如果说一起虐童案,受害人对加害人毫无怨意,情深意笃,那么,法律何必要去“横插一杠子”?这不是让法律很没面子?不仅如此,李征琴出狱回家路上,急于描述了监狱管理上的“不堪”。这算是在展示法律的威慑力,还是在暗示她在受到“不公正”判决后,经受了同样“不公正”的被监管待遇?
现在倒好,李征琴既像是蒙冤入狱的受害者,更像是见义勇为,负伤康复归来的英雄。这起故意伤害案唯一的受害者,却像见到了恩人。此时此刻,法律如果是一个自然人,简直要无地自容了——这哪里还是惩恶扬善,分明是在制造人间苦痛。事实是如此么?
了解案情原委的公众都知道,这本来就是在利益驱使下造成的悲剧。一个被“养母”打的遍体鳞伤的孩子,为什么不恨她,而且孩子的亲生父母也始终维护施虐者?这种明显违反人之常情的离奇现象,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养母”李征琴能给“宝宝”提供更优裕的生活条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亲情在利益驱使下,宁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这对孩子来说,已经受到了来自亲情的伤害。
而从被曝光的照片上看,孩子被打的程度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如果法律因为当事双方无怨无悔就等闲视之,那么,在利益的驱使或诱惑下,双方达成谅解的故意伤害甚至故意杀人案,法律还管不管?既然这起虐童案的判决到目前为止是依法公正的,那么被告李征琴就是罪人。而李征琴刑满出狱的情景,知道前因后果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那出充满了利益纠葛的“悲情剧”的延续:一个把孩子打的惨不忍睹的“养母”,一对对此熟视无睹的孩子的亲生父母,一个还想继续过城里人生活而无可奈何的孩子,竟然像经历了一场飞来横祸,又团聚在一起的亲人,看着都让人不可思议。
从李征琴对监狱生活的体会中,也知道什么叫“被虐待”,怎么还意识不到毒打孩子的罪错?一对曾把发帖曝光这起虐童案的好心人告上法庭的夫妻,分明也不是什么宽宏大量之人,怎么会容得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打成这样?达成谅解给予原谅也就罢了,还迫不及待做出一副感恩涕零、亲密无间的姿态,似乎法律差点让这个孩子失去了幸福。这让社会正义何处落脚?让法律情何以堪?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李六合:让植树节常驻心中
郭喜林:依法维权服务需要常态化
醉江南:美容变“毁容”,乱根在哪?
曲征:委员“互呛”不是坏事
邱若愚:基层年轻干部要扎得下根、接得住地气
【两会热评】建议“阳光”补课不如力促禁令
李云勇:春节假延至元宵不可行
李忠卿:变态的同学聚会,不参加也罢
“天价学区房”是诉求公平教育的反光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