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须防“工作群”沦为“侵权“”
作者:周志宏 稿源:时评界 编辑:洪小兵
公司大群、片区群、部门群、门店群、项目群、整改反馈群……春节前夕,在福建省福州市一家连锁餐饮店做门店督导的俞欣,想要把和宝宝的合影发给在江西老家的父母,但当她不断下拉微信页面,翻阅无数个群组后,好一会儿才找到家庭微信群。“我的生活被工作群给淹没了。”俞欣置顶的微信工作群多达56个。对于从事门店督导、每天“万步走”的她来说,比巡店之路还要漫长的,是在各种群聊里“爬楼”。(工人日报2月19日)
为群所困的职场人不止俞欣一人。不少劳动者被工作群及其带来的“隐形加班”所困。人下班了,微信工作群却响个不停。下班后、节假日期间,那些随时弹出来的微信工作群消息提醒,使得越来越多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了界限。有机构发布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受访职场人表示自身处于“灵活机动加班”机制中,84.7%的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隐形加班”成困扰。
时下,确有一种怪象亟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有的公司新上一个项目,先建个群;有的团队执行一次任务,再建个小群……凡工作必建群,似乎离开了群,就没了管理能力。“怪象”既出,使得越来越多的职场人被裹挟进“群”的漩涡。形形色色的工作群不仅挤占着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也为不少人带来了沉重的情绪负担。因为工作群“24小时待命”,迫使劳动者背负着及时回复的心理压力,碎片式地消耗着劳动者的精力,这不仅无益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还会影响职工的情绪。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人社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数字经济下新型工作方式,规范新型报酬支付方式,确立线上加班费认定规则。值得关注的是,“隐形加班”往往是非正式、不连续和碎片化的,用人单位很难考核和评估,也不愿意将其纳入加班补贴范畴。如何计量劳动时间和强度,如何换算加班费进行补偿,都需要更加明确和可操作的行动标准。只有加强劳动权益监察和执法力度,推动用人单位积极主动地核算和补偿员工的“隐形加班”,才能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
须防“工作群”沦为“侵权群”。工作群聊不能没“规矩”,不能游离于法治以外,不能无视劳动者的“离线休息权”。一方面,职能主管部门似应有所作为。不能对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工作群及其带来的“隐形加班”所困无动于衷;一方面,有关企业应搭建信息归集平台,将劳动者从海量的工作群、无序的信息流中解放出来,将原本杂乱无章的信息以更加清晰有序的方式呈现在职工面前,让职工高效处理工作信息,减少低效沟通带来的负担,不能也不该让他们为“群”所困,把真正正常的生活还给他们。
凡本网注明“来源:时评界”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和时评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时评界”。纸媒使用稿子,须告知本网站,由本网站提供作者联系方式,由纸媒支付稿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时评界)”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方式:电话: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时评界暂未实行稿件付费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网均视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项声明。
·高连奎:一战国际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传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书福 (2014-01-07)
·高连奎: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批判不靠谱 (2013-12-23)
·“不能让金钱主导一切”——桑德尔旋风的中国意义 (2013-12-14)
·自发秩序,还是社会契约? (2013-12-03)
王帅:让青春与基层“撞个满怀”
董译:锻造“硬核”年轻干部 做新时代猛将干
殷建光:“雨”润神州春气生 “水”利万物正
朱波:“爱的后备箱”装满“妈妈的味道”
钱桂林:春风行动不停歇,暖风吹得人欲醉
廖卫芳:期待更多的人拥有一个“慈善之约”
于若欣:以拼搏之力,追民心所愿
宁海华:基层人生也能热辣滚烫
陈镜伊:“高效办成一件事” 惠民之举暖心坎